成都领舞都市现代农业发展

29.07.2015  22:20

 

蒲江10万亩茶叶产业示范基地。

 

邛崃市10万亩粮经高产高效综合示范区。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蒲江猕猴桃。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蔡征波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成都是榜样!这里不但空气好景色美,而且现代农业发展非常有特色,产村融合和生态发展做得非常好,用四川话说,真巴适!”7月24日,全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场会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20个省(区、市)的代表在参观了蒲江县“蒲江雀舌”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大兴镇炉坪村、佳沃万亩猕猴桃种植基地、西来镇两河村,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隆兴镇黎坝村、崇州市集贤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等多个点位后,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成都作为国务院确定的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首批整体推进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第二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首个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中领舞前行:在彭州,以建设农业“大基地、大科技、大市场”为目标的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在蒲江,走出了一条“三业并举”“三品提升”“三产联动”和产业新村“融合发展”的蒲江特色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之路;在崇州,推出了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综合服务“三位一体”的“农业共营制”,有效破解了农业生产经营中“地碎、人少、钱散、缺服务”四个制约和“谁来经营”“谁来种地”“谁来服务”三个难题,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与肯定。
    规模化开创新模式、产业化开辟新领域、生态化开启新方式、产村相融搭建新载体,成都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典范,成都在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征程上,正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开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构建“五大体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都市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成都市以构建农村产权制度等“五大体系”为核心,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初步形成了“农工贸旅一体化、产加销服一条龙”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一是构建农村产权制度体系,激发生产要素新活力。确实权、颁铁证,全面完成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林权实测确权和登记颁证。搭平台、促流转,设立了全国首家农村产权交易所和农村产权仲裁院,健全了市县乡三级产权流转服务体系,开展土地经营权、农业设施、花木仓单抵质押等试点,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设基金、防风险,市财政出资15亿元,组建了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城乡商贸物流集团三大平台公司及现代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农村产权流转融资担保公司两大担保公司,构建农村产权流转风险防范机制。
    二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开创规模经营新模式。强化主体培育,市财政设立了7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搞加工搞流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做标准做品牌,发展龙头企业476家、农民合作社6190家、家庭农场2143家。建立认证评级制度,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7903人。鼓励规模经营,市财政安排2.5亿元资金,对粮食规模经营给予每亩160—200元奖励,对常年规模化蔬菜生产基地基础设施提升给予每亩800元补贴。创新经营模式,探索以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核心的“农业共营制”,引导农户开展集体联营;推广“生产全托管、服务大包干”“公司化托管、专业化经营”等托管经营方式,开创了粮经共抓规模经营新模式。
    三是构建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开辟产业融合新领域。从育秧育苗、机耕机播、统防统治、联收联运、代烘代储等各环节,全链条谋划种养业发展,已规划布局工厂化育秧中心60个、粮食烘储中心60个、产地采后处理点120个。全面推进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工作,确保城乡居民“舌尖上的安全”。设立了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初加工使用集体建设用地,有效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一中心、六园区、十基地”建设,2014年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947亿元,精深加工率达45%。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形成了以彭州濛阳等4个大型批发市场为核心,17个产地批发市场为枢纽,中心城区近200个标准化菜市、2000家零售门店、500多家便民菜店为支撑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着力把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2014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9000万人次,实现收入160亿元,农民收入来自乡村旅游的比重达到24%。
    四是构建农业资源保护体系,开启生态建设新方式。强化耕地保护,设立耕地保护基金,按基本农田每年每亩400元、一般耕地300元的标准,对农户发放耕保补贴。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89.7万亩。强化面源污染治理,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推动化肥农药减量使用,绿色有机农业基地发展到50万亩。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今年小春秸秆禁烧未出现一天污染大气问题。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市财政预算安排4000万元用于推广“畜—沼—粮(菜)”、稻田养鱼、林下养殖等模式,目前已建成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点132个。
    五是构建农业农村建管体系,搭建产村相融新载体。坚持多规融合。把农业规划与城乡建设、土地利用、新农村建设等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 “两个导则”,实施乡村规划师制度,实现现代农业产业规划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目前,全市已建成幸福美丽新村839个,建设 “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村109个。
    推进产业基地建设,规划建设10个十万亩以上规模的粮经产业综合示范基地、7个两万亩以上规模的现代农业精品园区、3条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规划面积367万亩,涉及14个区(市)县127个镇(乡),搭建产村相融新载体。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纳入财政预算,每村每年最低标准40万元。构建“一核多元、合作共治”的村级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农民群众主体作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继续做大做强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建成农村全面小康
    2013年9月,成都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 《关于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建成农村全面小康的意见》(成委发〔2013〕14号),明确了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定位,力争到2017年实现农业高端产业倍增、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
    近年来,成都市深入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立足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基本市情,将成都农业围绕“四化同步”总体要求,强化制度统筹、建设统筹、产业统筹、公共服务统筹、社会治理统筹“五个统筹”,按照“以工促农、以贸带农、以旅助农”的要求,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加快完善“农工贸旅一体化、产加销服一条龙”的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2014年,成都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370.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478元,开创了都市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高歌猛进的新局面,特别是在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提升农业保障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提高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等方面亮点突出。
    走进成都,处处是“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处处是产业兴盛、果蔬肥美、花木争艳的动人画面。成都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建设理念和“产村相融”发展思路,积极推行“保、改、建”融合发展机制,主要坚持“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原则,分类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幸福美丽新村839个,占行政村的36%;“小组生微”新村启动建设109个、建成54个。
    成都市创新形成的 “农业共营制”、以“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理念推进新农村建设、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等方面的做法,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全国推广。
    百舸争流,奋勇者当先。成都市将按照“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要求,紧紧围绕“两率先、两倍增”奋斗目标,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努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充分发挥“首位城市”作用,为成都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