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造"首列现代有轨电车通过首次载人动态调试

22.05.2014  14:27

5月20日,“成都造”首列现代有轨电车进行首次载人动态调试。

工作人员在动态调试过程中搜集运行数据。本报记者 肖雨杨 摄

  “成都造”首列现代有轨电车通过首次载人动态调试

  本报讯 (符悦 记者 张彧希)1.2公里的动态调试线上,一列三模块车厢的有轨电车静静划过铁轨,坐在车上,几乎听不到一丝“咣当”声响——5月20日,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首列下线的现代有轨电车,通过了首次载人动态调试。

  不久的将来,“成都造”现代有轨电车,有望驶上成都有轨电车示范线。高速驶来的电车背后,是成都轨道交通冲刺千亿产业的梦想。

  2020年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建千亿产业集群

  摊开一张全国地图,新筑股份设计研究总院院长胡基士的手指沿着京广线划出一条直线,“过去,我国的轨道交通整车生产厂都在这条线以东,西部则是一片空白。

  空白恰恰意味着机会。据工信部预测,到2015年,轨道交通产业仅在装备制造环节即可实现年销售产值4000亿元,到2020年有望突破6500亿元,其依托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成长性产业,向上向下串连起工程建筑、规划设计、维护维修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将迅速放大2至3倍。

  在《成都市“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轨道交通装备被写入发展重点。目前,地铁列车、有轨电车已实现“成都造”、中铁产业园也已入驻40多家企业……成都市委政研室调研报告中提出,到2015年要力争实现产值500亿元,2020年发展壮大为1000亿元产业集群,培育2—3家本土100亿元企业,形成拓展海外市场的基础力量,把轨道交通产业打造成国际国内领先的高端产业。

  全国产轨道车辆有望到成都检测

  造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只需半年多时间,这就是“成都技术”的速度。

  调试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使用自主开发的嵌入式轨道系统新技术,将有效减少车辆运行对环境的影响,减低噪音5-10分贝。”铁轨与在预留的凹槽之间的间隙,则采用新筑股份自主研发的高分子弹性材料。有轨电车以往仅靠触网供电,现在终于抛开了困扰有轨电车的“大辫子”,供电方式实现多样化,包括电磁感应式供电、储能式供电以及其他新能源供电等。

  目前,定位于装备生产制造中心的新津县正构建起“两中心+两基地”四大创新平台;定位于技术研发中心的金牛区,全球首座综合性、国际性轨道交通产业园一期项目已竣工。同时,成都还成立了国家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搭建市场信息共享、核心技术攻关、产业规划发展等重要平台。

  目前,新筑股份已申请完成院士工作站的建设,并依托西南交通大学为平台开展轨道交通装备的检测与认证等相关业务。这意味着,今后全国生产的轨道车辆、零部件都有望到成都检测。“这对我们走出去、占先机,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胡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