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织机入选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

02.09.2014  19:24

老官山出土织机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 郑其) 西汉时期的4部织机模型、920支竹简组成的10部医书……去年,成都老官山汉墓凭着出土的文物拿下“2013中国考古新发现”。日前,中国丝绸博物馆官网发布消息称,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专项“汉代提花技术复原研究与展示——以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织机为例”正式立项。

        我国首次出土汉代织机,将为“破解”古代提花技术“密码

        2012年,为配合成都地铁3号线的建设,施工人员在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的终点——天回南站施工时无意发现了文物。从2012年7月至次年8月,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该座古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在发掘中,4座西汉时期的土坑木椁墓被清理出来。在这些棺椁中,出土了4部完整的西汉时期织机模型、920余支竹简组成的10部医书和一尊人体经穴漆人像,此外,还有50余片木牍,大量漆木器、陶器、铜器和铁器。其中,4部西汉织机模型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而10部医书也或有可能是失传的“扁鹊医书”……凭着这些重大发现,成都老官山汉墓成功入选中国考古“奥斯卡”之称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3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与西安秦始皇陵园、江苏扬州隋炀帝墓同列为当年六大发现之一。

        据悉,此次“汉代提花技术复原研究与展示——以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织机为例”的项目将以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4台织机模型及相关文物为研究对象,全面研究和探索中国古代提花织机类型与提花原理,复制织造工具,复原生产技术、研究核心在于提花技术,探索其起源与演变过程,借此解决汉代提花织造技术的学术争论。并在研究基础上,实施包括制作3D展示系统在内的相关展示技术,全方位诠释出土织机模型的工作原理与织造技术。

        模型或将还原原型可达数十平米

        此前,成都博物院相关考古人员向媒体介绍到,这4部织机模型是在编号为M2的墓室底箱内发现的,墓主人是位50岁左右的女性。4部织机中,一部织机略大,高约50厘米,长约70厘米,宽约20厘米;另外3部织机则略小,大小相近。成都市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员谢涛还曾对媒体描述当时的心情,“我们第一眼看到它时,有种被震撼到的感觉。”据悉,织机出土时,零部件上还残存有零星的丝线,考古人员向媒体表示,“可以确定,织机随葬的时候,上面还挂满了各种丝线。”早在去年,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中国丝绸考古领域权威专家赵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老官山出土的织机模型,是第一次出土完整的织机模型,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机模型。对中国纺织史、科技史都具有重要意义,代表了当时纺织手工业的最高水平,甚至对世界纺织史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另外,随织机一同出土的还有木俑,这些木俑或立或坐,手臂的姿势也各不相同,根据木俑形态来推断,整个状态就是再现了一幕纺织工劳作的图景,其中还有一名‘监工’正在监督工作。”根据这些木俑的身高比例,考古人员曾做出推测,“如果按木俑与现代人的身高比例还原织机到原来的大小,应达到3米多高,4米多长,所有部件组合起来,或有一间数十平米房间大小。

        中国丝绸博物馆方面称,2012年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织机模型及相关文物,规模空前,年代久远,为中国纺织科技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填补了中国古代纺织科技史的重要空白,对于古代中国提花织机和提花织造技术的发明时间与发展脉络具有重大且深远的意义。据了解,该项目承担单位为中国丝绸博物馆,参与单位为成都博物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浙江工业大学,项目负责人为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