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最后一位堂倌:桩搭米饭12碗 心算饭钱眨眼搞定
路明章展示桩搭12碗米饭的绝活。资料图片
9月5日,路明章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曾几何时,堂倌在成都的老饭馆随处可见。那时的堂倌,可是不能小看的“人物”——他们集如今大饭店的门迎、服务、点菜、传菜、领班等多种职务于一身,既是饭馆的“门面”,也是饭馆的“招牌”。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跑堂文化逐渐没落,堂倌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作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今年73岁的路明章被称为“成都最后的堂倌”。14岁起,他便在成都餐饮界“跑堂”,先后在成都知名的“大地春”、“龙抄手”、“成都餐厅”担任头牌“堂倌”。
路明章目睹了跑堂文化由盛及衰,却也见证了川菜正逐步走向世界。今年8月,路明章前往美国考察国外的川菜馆。9月5日,路明章接受了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川菜在国外大有希望,而像‘跑堂’这样的老技艺更应得到保护和发扬”。
吃香
技艺好的堂倌 收入比高级灶头高
作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成都最后一位堂倌”这一身份让路明章广为人知。
“堂倌,也叫招待员。俗话说‘卖不卖钱,全靠招待员。’”路明章说,只要食客进了饭店的门,那引座、挂衣帽、落座、摆台、上茶、点菜、算账、送客……就全由堂倌一个人来招呼接待。技术高的堂倌尤其是好的响堂,在餐馆饭庄很“吃香”。旧时行业内一直流传着一句口头禅:一堂、二柜、三灶、四案,就说明各种工种的主次地位了。在收入分配上,堂头也与高级灶头齐平甚至更多。
路明章说,从客人进入店家的那一刻起,堂倌的工作就开始了。“来客三位噢!摆席!”路明章饶有兴致地表演起“吼堂”,吸引了不少目光。“以前的餐馆都是客人来了,堂倌现摆席。有几位客人,就摆几副餐具,一点不能出错。不像现在,全部是摆好了的,等客人拆封。”
现在的位置都是由客人选择,要在以前,却是由堂倌来“安位子”。“老年人行动不便,容易绊倒,因此要坐靠壁(墙)的位子;名人不能坐在角落,要坐在中间;8人方桌不能空位子,几家人合伙坐一桌,凑满8个人。”
跑堂
脑里有本菜谱 吼堂要有节奏韵律
位子坐定后便是报菜名。路明章说,从前是没有菜谱的,“菜谱都在堂倌的脑子里。几十种菜名报得溜顺,菜价也要记得一清二楚。”食客点菜完毕,堂倌按顾客的席次和所点菜名接二连三地向厨房呼叫。
那么问题来了,几家人同坐一桌,如何区分哪家人点了哪些菜呢?面对记者的提问,路明章笑着解释说,“一个方桌有8个位子,‘壁靠上/下’、‘路靠上/下’、‘上/下靠壁’、‘上/下靠路’,这样一分,就不会出错。”“上靠壁的客官来一份回锅肉除二(两份)、麻婆豆腐停叫(不要了)……”路明章用洪亮的嗓音示范,听来像是唱戏一般。“吼堂有些行话,比如‘带利’是要催厨师快点,‘饭堂叫’就是说‘客人要吃这菜下饭,要快点上’。另外,我们把醋叫‘甜子’、加辣叫‘红重’、不要辣椒叫‘免红’……”路明章如数家珍。
作为堂倌,要声音洪亮、口齿清楚,还要讲究音律,让人听了是一种享受。路明章说,以前他常常去各家餐馆听堂倌“吼堂”,回来的路上自己边走边练,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