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出炉 布局不再讲圈层

05.11.2015  08:11
本报制图/朱濉   《成都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出炉□立足于新的发展阶段,成都经过两年半酝酿的五年新规划,被视为是指导全市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制图/朱濉

    《成都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出炉

    未来5年,成都的城镇布局将不再有圈层概念。11月4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发布《成都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按照目标,到2020年成都将形成以“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网络城市群为特征的大都市区城镇形态格局,城镇化率达到77%,常住人口规模约1650万人。发展目标:城镇化率升至77%   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成都市城镇化率达到70.4%,已经由城镇化加速期进入了成熟期。同时,成都正面临三大转变:即从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从市内农业人口转移为主向市内和市外人口共同聚集转变,从中心城区单核集中向以“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网络城市群为特征的大都市区全域统筹转变。

    立足于新的发展阶段,成都经过两年半酝酿的五年新规划,被视为是指导全市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根据《规划》方案,未来五年成都将围绕“一个核心、三大重点、六大任务”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其中,“一个核心”即人的城镇化,“三大重点”即人口聚集化、产业聚集化、公共服务功能化,“六大任务”为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有序推进人口城镇化、强化城镇化产业支撑、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推进城市文化永续传承、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7%,常住人口规模达1650万人,基本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

    如何发力:十大重点任务齐并进

    未来5年,成都新型城镇化将如何发力?围绕既定目标,《规划》中制定了10大重点任务。

    在推动城市形态布局调整方面,将积极推进中心城区与天府新区(直管区)错位发展,实现“双核共兴”。其中,中心城区将全面推进城中村、棚户区等旧城改造,并最大限度地保持并维护城市空间形态和传统风貌特色。而天府新区则将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科技研发等现代高端服务业和科技创业研发产业等,加快打造成为城市发展新引擎。

    同时,针对卫星城市和中小城市发展,《规划》对包括龙泉驿等在内的8个卫星城,以及包括金堂等在内的6个区域中心城分别提出了功能清晰有别的发展定位。

    按照承载的不同功能,未来5年成都将逐步打破单中心和圈层发展模式,以城市中轴线为发展主轴,以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直管区)为双核,以成龙走廊、成青金走廊、成灌走廊、成温邛走廊、成新走廊和南部走廊为纽带,加快构建轴线支撑、走廊展开的“一轴双核六走廊”城镇空间格局,构建1个特大中心城 (双核)、8个卫星城、6个区域中心城、10个小城市以及68个特色镇和2000余个农村新型社区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

    随着城镇布局形态的调整,成都的城镇工业布局也将随之协调推进,将构建更大范围的产业集群。其中,以高新区 (南区)为主体区域,将联动双流、崇州、温江、郫县,重点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经开区为主体区域,联动新都、青白江、金堂,重点打造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以高新区 (西区)、温江为主体区域,联动邛崃、双流、彭州,重点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等。

    便民惠民:户籍、交通、公共服务等同步优化

    尽管此次《规划》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无不充分体现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随着推进中心城“双核共兴”建设,成都将加快规划建设一批 “小街区规制”示范区,以网络化、小尺度的道路划分城市空间,缩短居民出行距离,减轻交通压力。

    未来5年,成都将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这意味着,不管是否为成都户口,生活在成都的人们都将享有和当地人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

    备受关注的户籍改革问题,《规划》也提出了改革计划。预计从明年起,成都将建立以积分落户和梯度享受公共服务为重点的居住证积分管理制度体系,将建立以合法稳定住所、稳定就业、连续居住年限、参加城乡社会保险等为基本积分指标以及区域、紧缺职业 (工种)为导向指标的积分体系。如果方案实施,则意味着外来人口在持有居住证的基础上,可以不再仅依靠购房、投资、人才引进等方式落户成都,还可以通过以上4项考核指标进行积分,获得落户资格。(记者 陈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