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放管服"改革再突破 市级行政许可减至105项
制图 司婉靖
4月底,成都市召开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协调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华西都市报记者了解到,通过持续推进行政审批、收费清理、商事制度、依法行政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成都市有效释放市场活力,充分激发社会创造力,对外开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为今年一季度成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601.7亿元、同比增长7.4%、取得“开门红”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成都市本级行政许可项目从1166项减少到105项;清理、取消职业资格272项;精简行政审批前置条件414项、前置中介服务项目259项;承接下放事项5项、取消82项、下放审批和服务事项46项。
“放管服”改革频频下放审批和服务事项46项
从今年1月1日开始,在成都市建设领域再出台相关措施,优化、精简一批包括施工许可证等在内的办事要件和流程,涉及简化的要件和流程一共19项,为项目开工提速至少2个月。行政审批精简后的高效省时,让成都诸多企业节省了时间,平均每项节约时间3到5天。
事实上,建设领域优化、精简办事流程,是成都改革的一部分。这种改革既包含行政审批、投资审批、职业资格、收费清理,还包括商事制度、依法行政等内容。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成都市本级行政许可项目从1166 项减少到 105 项;清理、取消职业资格272项;精简行政审批前置条件414项、前置中介服务项目259项;承接下放事项5项、取消82项、下放审批和服务事项46项。在彻底终结非行政许可审批上,成都共全面清理国家级、省级和市级设立的仍在实施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166项。
同样,在成都的建设领域,传统串联式审批方式已经被打破。成都市将27个市级部门的40项审批环节进行整合,形成由国土、发改、规划、建设等4个部门牵头的5个审批节点,减少审批环节15个、申报材料16项,办理时限由160个工作日减少到70个工作日,成为全国大城市中效率最高、环节最少、时限最短的并联审批之一。
实现部门间优化整合成都特色改革模式全国领先
除了减少市本级的行政许可项目,成都还注重各部门审批程序上的“物理性”改革,以实现部门间的优化整合。
去年10月8日,武侯区新政务中心投入运营,这也是继2008年该区率先在全国建立行政审批局,将区级各部门所承担的79项行政审批事项统一划转后,改革的“再提速”。
新政务中心投入使用后,共有28个部门入驻,设置对外服务窗口295个,区本级行政许可和相关行政服务事项集中度达99.6%。通过实施电子化审批、完善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全面公开审批事项和环节,对各业务窗口受理的审批事项,一律充分授权到位办理到位。“OTO”线上线下服务投入运行,建立了统一对外呼叫平台(热线96166),基本实现了办事群众只用拨一个电话,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设想。
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后,原审批部门履职重心转移到强化市场监管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上,形成既具成都特色,又有全国领先优势的改革模式。
此外,成都还着力实现部门之间“化学性”的优化整合,探索解决“横向”改革中的问题。2015年,彭州市重塑综合执法体制机制构架,组建四川第一家综合行政执法局,整合25个行政部门的5145项行政处罚权和13支行政执法队伍,有效解决了权责交叉、多头执法、执法缺位等问题。
启动“三证合一”等改革去年新登记市场主体破百万户
成都市委编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简政放权,“简”的是束缚市场主体的“无形枷锁”和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有形之手”,“放”的则是企业的活力、发展的动力和全社会的创造力。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通过探索创新体制机制、理顺部门关系、优化办事流程和规范权力运行等,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推动政务服务转型升级,为全国、全省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近年来,成都从市民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确定深化改革的重点、措施和路径,精简取消不合法、不合理证明材料4982项,减幅达83%。推进B2G、R2G建设,整合“三微一支”(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和支付宝服务窗)民生诉求反映渠道,形成政府服务企业群众的政务新媒体统一平台,提供7×24小时在线服务。
首创“公共文化服务超市”,搭建政府、社会力量、群众三者间的服务平台,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质量上乘的公共文化服务。建成“全学段、多模式、高质量、广受益”的网络学校体系,全市165所农村和薄弱学校的5.2万名学生共享名校优质资源。全面启动“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仅2015年,新登记市场主体总数突破100万户、注册资金超2万亿元,分别位列副省级城市第3位、第2位。
华西都市报记者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