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公布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3处存川大内

11.09.2014  12:45


1996年,维修前的欣庐。


2002年,维修前的欣庐。


9月10日,笔帖式街老宅院。


9月10日,崇德里民居。


9月10日,原四川大学女生院。


9月10日,四川大学志德堂旧址。


9月10日,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

  成都公布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包括欣庐、笔帖式街老宅院等6处

  9月10日,华西都市报记者从成都市城乡房产管理局获悉,成都市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已由市政府批准公布,其中包括欣庐、笔帖式街老宅院等6处历史建筑。这些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纪初叶,每栋建筑都有着独特风格、存有名人大家的烙印,如今经过保护和修缮,将重新展现在市民面前。

   老宅故事:曾云集陈寅恪等学术大家

  据了解,此次列入第二批保护名录的历史建筑主要分布在锦江区和武侯区,建筑年代以近现代为主。其中,欣庐、笔帖式街老宅院、崇德里民居3处为民居建筑,原四川大学女生院、四川大学志德堂、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3处为教育建筑。

  这6处建筑风格独特,既有典型近代民居建筑风格的四合院,也有中西合璧风格的校园建筑遗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如毗邻华西口腔医院、位于人民南路三段14号的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在抗战时期,这里是保存和延续中国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命脉的圣地之一。曾蜚声海内外的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云集了陈寅恪、吕叔湘、闻宥等国内著名顶尖学术大家,为世界文化学术研究作出过卓越贡献。该建筑如今已修缮完毕,焕发出新的风采。

  位于大慈寺片区的欣庐和笔帖式街老宅院,作为成都中心城区为数不多保留了原有风貌的老宅院,吸收了中国古代建筑和1911年后建筑的精华,是传统川西民居的典型代表。目前,这两处建筑的修缮工作正在进行中。

   老宅新生:修缮后将统一设保护标志

  据成都市城乡房产管理局历史建筑保护办公室负责人韩蜀霞介绍,第二批历史建筑经过反复调研踏勘,根据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建筑价值进行认真筛选,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在组织成都市历史、人文、建筑、规划等领域专家进行严格评审论证的基础上,通过成都市规划委员会审定后确认公布的。

  据了解,下一步成都市城乡房产管理局将对第二批历史建筑统一设立保护标志,同时,对需维护修缮的建筑将逐步推进修缮工作。该负责人表示,这些历史建筑承载了成都的历史记忆,是支撑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们实施保护,是为了留住成都的根和灵魂,传承历史文脉,给子孙后代留下永续利用的历史文化资源。

  记者还了解到,这些老建筑根据其不同的风格、位置等,将以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如崇德里民居现为茶室及餐厅,而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修缮后,可能作为小型陈列室或博物馆面向社会开放。

   我们身边的这6处老建筑欣庐

  位于锦江区大慈寺片区内,系靠西糠市街的两层中式建筑,建筑面积625㎡,为近代建筑风格的三合院。曾于2008年完成修复,现保存完好。

  该建筑是大慈寺片区为数不多的保留了原有风貌的老宅院之一,吸收了中国古代建筑和上世纪初叶建筑的精华。保护该建筑有利于保存城市记忆,增强大慈寺片区的文化凝聚力。

  建议对该建筑进行挂牌保护,根据其原有风貌进行保护性修缮,修缮后可作为主题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