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公布第二批保护名录 原川大女生院、欣庐上榜

11.09.2014  10:04

    记者昨(10)日从成都市房管局获悉,成都市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已经由市政府批准公布,其中包括欣庐、笔帖式街老宅院、崇德里民居、原四川大学女生院、四川大学志德堂、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6处历史建筑。而到目前为止,我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已达15处。据悉,为了把这些有“成都符号”的建筑保留下来,让它们成为展现成都特色的最好名片,近期市房管局将组织设立历史建筑保护标志,加强巡查监管和保护利用。

     6处历史建筑大多建于民国时期

    记者了解到,去年初,我市公布了首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包括邱家祠堂、冯家大院、鹤鸣茶社等9处历史建筑纳入了保护。而在此基础上,日前,我市确定了第二批纳入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的6处建筑,包括欣庐、笔帖式街老宅院、崇德里民居、原四川大学女生院、四川大学志德堂、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

    据成都市城乡房产管理局历史建筑保护办公室负责人韩蜀霞介绍,此次列入第二批保护名录的历史建筑主要分布在锦江区和武侯区,建筑年代以近现代为主,大多建于民国时期。其中,欣庐、笔帖式街老宅院、崇德里民居3处为民居建筑,原四川大学女生院、四川大学志德堂、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3处为教育建筑。这6处建筑风格独特,既有典型近代民居建筑风格的四合院,也有中西合璧风格的校园建筑遗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韩蜀霞举例说,如毗邻华西口腔医院,位于人民南路一段14号的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纪念意义。抗战时期,这里是保存和延续中国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命脉的圣地之一,曾是蜚声海内外的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云集了陈寅恪、吕叔湘、闻宥等国内著名顶尖学术大家,为世界文化学术研究作出过卓越贡献。该建筑如今已经修缮完毕,焕发出新的风采。

    位于大慈寺片区的欣庐和笔帖式街老宅院两处建筑作为成都中心城区为数不多的保留了原有风貌的老宅院,吸收了中国古代建筑和民国时期建筑的精华,是传统川西民居的典型代表。“目前,这两处建筑的修缮工作正在进行中。”韩蜀霞说道。

     我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已达15处

    据了解,自建城以来,成都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市)县历史上曾分布着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历史建筑。市房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成都有着3000年以上的文明史和2300多年的建城史,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自建城以来就逐渐形成了“两江环抱、三城相重”的城市格局。成都既有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已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更多的则是清末民初以来涌现出的一大批极具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历史建筑。

    这些坐落在城市中的历史建筑带给大家的不仅仅是记忆,更是成都独特的美丽文化与底蕴。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有15处历史建筑纳入到了保护名录中。

    韩蜀霞介绍,第一批保护的9处历史建筑,类型主要包括民居类建筑、宅邸建筑、公共建筑等,建筑年代以近现代为主,大多建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60年代,大致包括清代中后期、民国、20世纪50-60年代3个区间。在此基础上,这次我们确定了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的名录,而第二批历史建筑是经过反复调研踏勘,根据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建筑价值进行认真筛选,并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在组织我市历史、人文、建筑、规划等领域专家进行严格评审论证的基础上,通过成都市规划委员会审定后确认公布的。

    据悉,下一步成都市城乡房产管理局将对第二批历史建筑统一设立保护标志,同时,对需维护修缮的建筑,将逐步推进修缮工作。该负责人表示,这些历史建筑承载了成都的历史记忆,是支撑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们实施保护,是为了留住成都的根和灵魂,传承历史文脉,给子孙后代留下永续利用的历史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