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活得巴适:90年代夜宵整晚有 流行露脐装

04.10.2014  23:00

        1954年,成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每年可支配收入仅为160元,相当于每月只有13元能花。197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365元,1987年 突破千元大关,1991年突破2000元,1994年突破4000元……到去年为止,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29968元。60年间,成都人手里的钱已是当初 的187倍。经济的宽裕直接带来生活的变化,成都人在衣食住行上,都有了自由而丰富的选择。

        吃

        90年代  广式夜宵经营到天亮

        “走,吃宵夜去!”现在下了晚班,很多年轻白领都会相约“搓一顿”,欢闹到深夜才结束。你知道吗,新中国成立前,“宵夜”可是个奢侈品,因为那时成都多数家庭一天只吃两顿,只有极少数的富裕人家才在晚上加餐一顿,称为“宵夜”。

        在计划经济时代,食物都有严格的供应标准。1955年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后,成都城镇人口成人每月粮食定量12~15公斤,小孩3.5~11公 斤;每人每月菜油300克。早餐则俗称“二白一黄一黑”,即稀饭、馒头、窝头和咸菜。上世纪70年代初,副食品也按计划供应,有城镇户口才给发票号,除了 肉等必需品,每月还有100克酒,一张票号还能换3包香烟。

        虽然成都小吃名扬全国,但这里也从不排斥外地美食。上世纪90年代初,广式夜宵进入蓉城,滨江路的银杏、人民公园旁的大海湾、沙洛克等热闹非凡,它们从夜半开始,要一直经营到天亮。

        随着经济发展,成都人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上世纪90年代以前,以米面为主食。比如1983年,成都城市居民人均月消耗粮食10余公斤,肉禽蛋鱼的消耗仅1.5公斤。但到了2000年,人均月粮食消耗下降到5公斤,其余的则增加到6.2公斤。

        住

        80年代末 市区98%住户用自来水

        “一五”时期,成都东郊工业区开始建设,1955年初建成砖混职工住宅。就像大家在电视剧中看到的那样:外墙抹水泥沙浆,面刷烟灰色,屋顶红平 瓦,内廊式,一套住房建筑面积60~80平方米,还要2~3户人合住一套。因为没有专用厨房,人们只能在过道烧蜂窝煤,时间一长,油烟钻进屋子,墙壁和顶 棚就会被熏得很脏。

        当时,住房还没有“装修”的概念,最多是在客堂或卧室贴领袖像或风景画。到了上世纪60年代,成都人开始用废报纸和白纸来糊墙壁和顶棚。从 1978年到1998年这20年间,成都人均居住面积由3.1平方米增加至10.4平方米。除了房子大,人们对专用厕所、厨房、自来水和天然气的需求也越 来越突出。到1987年,成都市区已有98%以上住户用上自来水,52%住户有独用厨房、厕所或浴室,51.3%的住户用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