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都市现代农业升级城市“菜篮子”成都人均1分多菜地保障千万人吃菜

27.04.2014  11:12

      原标题:创新都市现代农业升级城市“菜篮子”成都人均1分多菜地保障千万人吃菜

  “民以食为天”,在快速现代化、国际化的特大城市成都,1400多万常住人口餐桌上的菜够不够吃、品种多不多、安不安全,成了不可小觑的大事。

  成都市在推动农业向都市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中,一方面加强基地建设和科技支撑、落实保障措施,让人均1分多菜地成为农民增收的“钱袋子”。另一方面完善流通体系、保障质量安全,让成都1400多万人能随意选择,放心装满自家“菜篮子”。

  大园区小农场蔬菜保供心不慌

  为了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这一对突出矛盾,近年来成都以“家庭农场”“大园区+小农场”等模式,大力发展蔬菜适度规模化种植,增加菜农收入和种植积极性,同时提高单产、以高产出保障城市蔬菜供应。

  家庭农场模式是近年来成都市大力扶持的“菜园子”模式之一。为了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以规模化种植提高产量,近年来,成都市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在这样的政策激励下,成都的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越来越多,目前全市共有蔬菜合作社400多家。

  记者来到西部地区最大的蔬菜种植基地成都彭州市,在彭州凤霞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看到,一片片标准化的菜地整齐排列,种着白菜、韭菜、大棚空心菜等蔬菜,田间的木牌上写着“刘军家庭农场,50亩”、“堂旭家庭农场,60亩”。彭州凤霞合作社社长徐开友告诉记者,这片基地约有1000亩,由23名种植大户的农场组成,以“大园区+小农场”的模式经营。

  在这个合作社,从培育、栽苗到销售,空心菜苗已经成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每亩地年产值达到2万元以上。

  而在合作社成立之前,凤霞村的空心菜苗种植都是散户为主,直接销售给经销商,定价权在经销商手中。而有了合作社之后,园区的所有农场主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不仅有了定价权,还注册了蔬菜商标、建立了自己的网页平台。

  流通体系趋完善供应充足价格稳

  蔬菜是一种受时令季节和气候变化影响很大的作物,自然的旱涝、暴雨、病虫害,市场的供需不对称、缺乏或滞销等等状况都将影响一个地区蔬菜的供给、价格。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近年来成都市大力发展流通体系建设,以大物流保障蔬菜供给,以产销“无缝”对接、减少流通环节,有效平抑蔬菜价格。

  每天早上天还没亮,位于成都彭州市濛阳镇的雨润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就忙碌起来。

  雨润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副总经理李少明告诉记者,来自四川及全国23个省区和东盟国家的蔬菜在此集散,形成了“全国买、卖全国”的大流通格局。2013年,该市场果、蔬交易额已破百亿元,预计2014年将达到200亿元。

  该市场巨大的交易量、充分的竞争对平稳蔬果价格作用明显,同时起到了“菜篮子”供应稳定器的作用。去年7月四川暴雨洪灾期间,本地蔬菜产量大减,而该市场通过跨区域集散,调配来自全国的蔬菜,供应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比平时增加800吨/天,有力保障了成都和四川地区的蔬菜供应。

  成都的这一揽子鼓励政策,让成都成为“南菜北运”和中西部地区蔬菜的集中中转站,也使得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在不到三年时间内发展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蔬菜交易市场。

  温江区富农蔬菜合作社创新采取“蔬菜直销配送”经营模式,消费者自主选择,选定后与合作社签订“期货合同”,合作社根据订单情况,统一规划生产基地的品种布局,克服了盲目种植带来的无序竞争,也使农民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蔬菜“统供直配”减少了中间环节,平抑了蔬菜价格。

  近年来,成都探索建立直营直销常态机制。开展“农超对接”,提高农产品自营比例;对专业合作社进入超市销售大宗蔬菜的给予补贴;享受政府资金扶持的菜店,大宗蔬菜零售价格应低于市场价。同时鼓励蔬菜生产经营者开展电子商务,创新网上卖菜和“菜宅送”等销售新模式。(据4月25日《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