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交通开启“三转变” 确保到2020年第二机场建成

28.12.2014  13:12

成都的交通在2014年开始进行三个转变,即交通由“国内交通枢纽”向“国际性区域交通枢纽”转变,交通建设从“中心城区为重点”向“全域互联互通”转变,运输服务由“以硬件为主”向“软硬并重”转变,成都正加快建成内畅外通、安全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从“国内交通枢纽”到“国际性区域交通枢纽

第二机场到2020年建成

2014年,成都市继续加速构建覆盖全国的航空、铁路和公路网络,一组数字可以说明成都在2014年取得的成绩:在航空方面,截至11月底,双流国际机场已开通国内通航城市118个,开行国内航线162条;在铁路方面,2014年全市在建及新开工铁路项目14个,累计完成投资82.9亿元,包括成兰铁路、西成客专、成贵铁路等在内的多个重要工程全部开工建设,确保至2020年,成都作为全国铁路第五大枢纽的功能进一步加强,全面形成成都至重庆1小时快铁交通圈,至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地区8小时快铁交通圈;在公路方面,成都的高速路网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包括第二绕城和成安渝高速在内的重点高速公路将于2015年内全面建成通车,到2017年,成都将建立起“三环十二射”高速公路网络,全面建成畅接全省、辐射中西部、通达全国的西部高速公路枢纽中心。

在国内交通枢纽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的同时,2014年,成都在交通建设上将更多的目光瞄准了国际,而要想成为“国际性区域交通枢纽”,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国际航空网络至关重要。为此,成都在2014年进一步加速国际直飞客运航线的开行,其中最受关注的美联航成都至美国旧金山直飞航线在今年顺利开行,结束了从成都飞往美国需要中转的历史。截至2014年11月底,双流机场开通的国际及地区通航城市达67个,开行国际及地区航线77条。

不过,双流国际机场的吞吐能力已日趋饱和,机场“扩容”已迫在眉睫。成都商报记者从市交委获悉,2014年成都新机场预可研报告已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专家评审,市交委牵头负责的《成都新机场场外综合交通规划》已获得省政府正式批复,目前向国家发改委申报立项工作进展顺利。根据目前制定的目标,将确保到2020年第二机场建成,形成“一市两场”的航空枢纽,建成“国际多直达、国内满覆盖”的航空运输体系,奠定中西部门户枢纽机场和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地位。

从“中心城区为重点”到“全域互联互通

地铁开入二圈层核心区

中心城区的公共交通出行,依然是事关多数市民的民生大事,因此在2014年,成都市继续加大对中心城区的交通建设。在地铁建设方面,成都的地铁建设推进迅速,地铁3号线、4号线等的多个站点都在2014年顺利封顶,开通运营后配合现有的1、2号线,市民出行将变得更加方便;在公交车方面,除了继续新增常规公交线路和社区巴士外,呼声颇高的“定制公交”也在2014年顺利开行,目前已经推出6条线路15个时间组合,在上班族中备受好评。

而与此同时,成都在2014年将市域交通体系建设的重心,从过去的以“中心城区为重点”逐步向“全域互联互通”进行转移,未来成都市民从中心城区往来周边区(市)县将变得更加方便。

在2014年,地铁2号线东延线正式开通,地铁首次开入二圈层核心区,让市民出行有了更多选择,未来还将有更多地铁线路覆盖周边区(市)县;同时,2014年二圈层常规公交融合初步完成,包括郫县、新都区、温江区在内的区县已全面完成公交一体化工作,乘坐公交往来变得更加方便;值得注意的是,在2014年还启动了出租车一二圈层的融合试点,目前相关方案已经初步形成,并已通过市政府审定,将进一步加快启动实施;此外,对于自驾车的市民而言,从中心城区前往周边区(市)县的快速路建设在2014年全面加快,地方路网的功能也得到了全面提升。

从“以硬件为主”到“软硬并重

让交通变得更智能

在成都交通的硬件条件快速发展的同时,软件条件也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在2014年,成都的交通已经从“以硬件为主”向“软硬并重”的方向发生转变。

成都商报记者发现,成都交通的软件条件在2014年的变化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是“”的变化,尤其是在对出租车行业规范服务的整治方面,2014年市交委对出租车的服务秩序进行大力规范,重点打击绕道、拒载、宰客、抽烟、用语不文明、开车使用对讲机等出租汽车违法违规行为,让出租汽车的服务渐趋规范。

另一方面是“软件”的变化,成都在2014年大力布局智能交通,基本建成成都智能交通系统的总体框架,初步实现交通管理智能化、指挥救援一体化、出行服务信息化的目标,这样的“软件”升级将能够使各种交通的硬件设施发挥最大功效。

最后一方面是“管理”的变化,以城区货运为例,在2014年成都市的城市配送方案已经出炉,通过对城区物流配送管理的“提档升级”,让市区的物流效率大大提升。 成都商报记者 赵素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