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阳区探路“大农业”助农增收致富

10.06.2015  10:30

      富有川东北民居特色的新居掩映在青山绿水间,不远处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里处处生机盎然,远道而来的游客垂钓赏花,怡然自得……初夏的巴中市恩阳区下八庙镇凤凰包村,世外桃源般的景象让人流连忘返。

  谁曾想一年前,凤凰包村还是全区典型的“三无村”:无新居,绝大部分村民居住在危旧土坯房里;无产业,农民仅靠传统种养业和外出务工养家糊口,2013年人均纯收入不足5000元;无配套,道路没硬化,村委没阵地,环境一团糟。

  从“三无村”到“世外桃源”的变化,凤凰包村是恩阳区农村发展从“巴山新居+" >巴山新居”到“巴山新居+”思路的一个缩影:“巴山新居+" >巴山新居”+“特色农业”+“生态旅游”,该区逐渐走出一条大农业发展路子。2014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176元,农村“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新生活正变成现实。

  新居里看老照片住房改造人心暖

  “这是我以前老房子的照片,全家人挤在3间土坯房里,常年日晒雨淋,土墙的裂缝都伸得进去一支胳臂,遇到下大雨,家里的坛坛罐罐都要搬来接漏。”在柳林镇钟家坝村聚居点的新居里,村民王大欣边翻看老照片边感慨。

  王大欣在土坯房里住了几十年。2013年,政府给他补助2.6万元,协调贷款5万元,以统规统建形式在聚居点建新居。不到半年,一座230平方米的小洋房就建好了,车库、微菜园等一应俱全。

  走出王大欣的新居,入村道路是双车道油路,入户则是水泥路,路旁还有景观树。聚居点有一个15000平方米的广场,不但有篮球场、网球场、健身中心、垂钓池、休闲桌凳,还有超市、幼儿园、图书室。“住了一辈子土坯房,没想到现在能住上这么好的新房子。”王大欣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在新村,除像王大欣一样以统规代建或统规自建模式建新居外,还有两类特殊情况。

  一类是不适宜建新居的农户,如韩良万家,几年前自建住房,虽说不是很好,但拆了浪费;还有些瓦房历史悠久,具有保存价值,也不适宜拆除。

  对此,恩阳区采取“政府补助一点、农户自筹一点”的方式进行统一改造修缮,室内调整功能分区,实现人畜、厨厕分离,地面做防潮硬化处理,室外则统一进行外墙风貌、入户道路、自然环境打造。

  另一类是特困家庭,现居住的土坯房是D级危房或无房户,但又建不起新房。

  政府便采取在聚居点建设廉租房的方式解决这一类农户的住房问题。农村廉租房面积一般为60平方米,每平方米每月租金0.5元,符合条件的住户每年交360元的房租,就能住上新房。

  目前,恩阳区已建成中心村6个、聚居点98个,聚居农户8500户,建成农村廉租房326套。

  园区里晒工资表产业转型腰包鼓

  “虽然建新房政府给了很多优惠政策,很划算,但聚居后,很多农民离自家田地就远了,甚至不能种田养猪,我们吃什么,经济收入从哪里来?”刚开始建新居时,很多村民都在担忧,甚至有人宁愿冒险住危房,也不肯去聚居点建新房。“要增强村民生活自信,让他们在新居里住得踏实,就得想办法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恩阳区委统筹办主任张丁夫说,为此,恩阳坚持新居与产业同步推进的方式建新农村,把产业培育作为核心工作来抓。

  首先是抓什么?土质分析、气候研究……恩阳区一方面“请进来”,找农业专家巡诊把脉,防止项目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另一方面“走出去”,派技术人员到各地学习种养技术和考察市场前景。“重点发展芦笋、川明参、银杏3大主导产业和葡萄、猕猴桃、莲藕等特色产业,并采取无公害方式种植,主打‘有机牌’。”经过多番论证,最终确定产业发展方向。

  怎么抓是第二道考验。恩阳区运用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和土地确权颁证的成果,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同时创新经营机制,探索出“农户返租、产值分成”、“支部引领、分户经营”、“土地入社、按股分配”、“分户管理、联产分利”4种模式,农民可用土地灵活参与产业经营,还能融资贷款。

  仅2014年,恩阳全区流转耕地3.2万亩、林地0.9万亩,农村产权抵押融资2.2亿元。目前,全区已建成下八庙猕猴桃产业园、柳林银杏产业园、关公葡萄产业园等多个大型产业园区,规模化种植面积达11万余亩,盛产期年产值将达到10多亿元。

      种出来,还要卖得出去。恩阳区一手抓农超对接、农商对接,把恩阳打造成辐射全省的绿色果蔬供应基地;一手抓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新居建到哪里,产业就跟进到哪里,深加工就做到哪里。

  2014年,柳林大型食品工业园正式开始建设,现已有安碧捷等多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企业对农产品实行保底价收购,给种养户吃了“定心丸”。“过去,我们全家种养收入还不到1万元。现在,每年土地流转收入有2000多元,园区务工工资有2万余元,收入增加了几倍,人还没有以前那么辛苦。”下八庙镇钱库村村民冯年义晒起自己的收入。

  农民收入增加了,日子越过越红火,大部分农民购买了高清电视、冰箱、沙发等现代家具家电,有些家庭还买了小轿车。

  新村里拍婚纱照乡村旅游客人醉

  5月28日,柳林银杏产业园里,一对新婚夫妇正在拍婚纱照,园区的美景与他们幸福的笑脸同样灿烂,很多村民为他们拍手祝福。

  摄影师陈顺东说,以前大家都选择在风景区和摄影棚里拍婚纱照,现在流行到新农村来拍了,新村不但风景优美,而且拍出的画面更有活力,更贴近自然。

  村民韩良洲说,随着来人越来越多,他们有的主动找农户拿钱做饭,有的购买农副产品,有的在农家超市消费,村民们的收入渐渐多了起来。

  开农家乐、卖土特产、开超市、引进水上划艇等游乐设施……在乡村旅游服务市场上切分蛋糕,让恩阳区不少村民念起了新的生意经,腰包鼓了起来。

  观音庵村村民马怀权,曾在上海务工,月收入达5000多元。前年春节回家发现了乡村旅游商机,不再外出务工,转行学习餐饮管理及服务,开了一家农家乐,去年收入达15万元。

  村民在分享旅游红利的背后,离不开政府进行的基础投资。恩阳区把乡村旅游作为新村规划的重头戏,并设计了成(都)巴(中)高速公路乡村旅游带,在道路建设、新居配套、园区风貌等硬件上做了大量“功课”,形成“两季有果可摘、三季有花可赏、四季有菜可采”的乡村旅游风光,并引进乡村连锁酒店,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同时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育淳朴民风,营造温馨旅游氛围。

  2014年,恩阳区接待游客11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46亿元,其中乡村旅游占据了60%以上的市场份额。“从‘巴山新居’到‘巴山新居+’的‘大农业’,目的是打造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链条。”恩阳区委书记梁津华说,村民不管是在园区务工还是参与经营,都可以在链条上找到自己增收的坐标。这种“大农业”格局的构建,既为传统农业“脱困”开辟了一条新路,又使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有了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