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阳区扶贫开发工作综述

23.10.2014  14:39

新区成立以来,恩阳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人民,紧紧抓住国家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坚持“统筹城乡、连片推进、精准实施、全域扶贫”的工作思路,完成了《恩阳区农村扶贫规划(2013—2020)》、《秦巴山区(恩阳部分)连片扶贫开发规划》编制修订,实施了6个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和26个整村推进项目,完成投资8762.3万元,扶持贫困人口2.1万人,带动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增收850元。

(一)扎实推进巴山新居,解决贫困户住有所居。 坚持“四靠近一均衡”和“三个聚集”,按照“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模式,尊重自然、尊重民意、因地制宜、深度挖掘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突出山水生态、田园风光和农家情趣,采取新建、改造提升、保护修复三种类型和“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统规联建”三种模式建设中心村5个、聚居点90个,建成钱库、观音庵等15个统筹城乡示范村,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庄8个,配套建设农村廉租房305套,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21万户,4.5万人喜迁新居。

(二)加强乡村道路建设,夯实贫困区发展条件。 我们抓住新区被规划为秦巴山区第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规划范围的契机,坚持把乡村道路通达通畅作为“全域扶贫”的基础工程。坚持高速、机场并举,国省干线、农村公路同建,实现区域联网、干支相连、外畅内达的交通路网。巴恩快速通道实现单弧通车,恩阳大道、恩玉公路加快推进,已全面完成踏三路、恩野路等5条67公里干道公路改造;新建三同路、乐檬路等乡镇联网路85公里、通村通畅公路377公里。

(三)壮大特色富民产业,搭建贫困户增收平台。 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规模连片发展芦笋、川明参、银杏主导产业,适度发展葡萄、猕猴桃、莲藕等特色产业,基本形成了“三业、五带、八园、六特”产业格局。今年全区采取入股、租赁、转包、置换等方式规模流转土地12500亩,新植芦笋2万亩、川明参2万亩、银杏1万亩,发展优质果蔬基地8万亩,培育龙头企业7家、家庭农场90个、专业合作社214个、专业村15个、种植大户800家。

(四)实施教育提高工程,增强贫困户发展活力。 坚持把教育提高作为治穷、治愚、治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推动“全域扶贫”的治本之策。大力实施职教攻坚战略,加快建设恩阳职业技术学院,构建区、乡、村三级职业技术培训体系,扎实抓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培育一批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今年来改造农村薄弱学校19所,维修加固中小学校舍2.7万平方米,新改(扩)建幼儿园13所、中小学校27所;招引教师179名,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1454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2万人次。

(五)实施生态环境工程,提升贫困区持续发展。 坚持把生态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全域扶贫”的可持续动力。“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全面启动,除险加固小(2)型水库76座,新增有效灌面2万亩;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新解决2.5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启动省级生态区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功创建下八庙等3个省级生态乡镇、七星寨等2个省级生态村,新建森林走廊128公里,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

(六)实施公共服务工程,拓宽贫困区发展空间。 坚持把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全域扶贫”的基本要求。加快农村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提升社会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今年来改造完成农村学校12所,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0所;改造乡镇卫生院10个,建设标准村卫生室48个,引进卫生紧缺人才100名,区人民医院通过二级乙等综合医院复审;创建省级综合文化示范站1个,建成文化示范村28个、农家书屋396个、社区书屋12个,打造“相约古镇”文化惠民品牌;改扩建敬老院5所,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对象参保参合率100%,帮助7783名残疾人实现居家灵活就业。

(七)全面识别贫困人口,明确新阶段扶贫对象。 按照“县为单位、分级负责、精准识别、精准扶持、动态管理”的总体思路,扎实开展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严格按照省规定的方法和步骤,通过自愿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和逐级审核等流程,准确识别出贫困村119个26429户90302人。找准扶贫对象,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明确帮扶主体,落实帮扶措施,建立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将扶贫对象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录入到系统,实施动态管理,对贫困农户实行“3个一”(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努力实现“真扶贫、扶真贫”。

(八)创新社会帮扶机制,助推贫困片扶贫进程。一是开展  “挂包帮”活动。 按照省、市的统一安排部署,以“统筹城乡、连片推进、精准实施、全域扶贫”工作思路,落实28名区级领导联系24个乡镇和28个村,区级69个部门帮扶69个村实行定点帮扶;在全区选拔437名优秀干部,进驻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实行驻点帮扶。 二是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 从全区遴选了427党员干部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对11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行驻村帮扶,积极引导和支持党员、干部、致富能人、企业爱心人士采取“一帮一”、“几帮一”、“支部帮”等形式,结对帮扶贫困户,全区1万余名党员干部先后为26429名贫困户制定了量体裁衣式的帮扶措施。 三是抓住对口帮扶工作。 积极主动与中央、省、市各级部门的沟通、衔接,积极争取社会帮扶资金,加大社会帮扶力度。中铁二院定点帮扶石城乡得胜村,帮扶贫困学生30名,资金6万元,启动村级活动室和新建1.6公里道路的建设任务。民建四川省委帮扶联系上八庙镇寨城村,投入资金150万元,帮助寨城村新建道路1公里。完成了恩阳区内12家企业43户结对认亲活动,帮扶资金21500元,开展清洁家园活动160户。吉林大学海内外校友会结对帮扶我区贫困学生85名,社会爱心人士损赠学习用具、衣服、生活用品等物品折资共计5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