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全力打造“四美”幸福美丽新村
近年来,德阳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目标,着力构建新村规划、建设、治理、产业等四大体系,推进“四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投入191.8亿元,建成幸福美丽新村218个、新村聚居点2101个、新农村综合体34个,201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5%,总量突破万元,达到11260元,位居全省第二位。
构建科学的新村规划体系,推进城乡统筹布局美
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德阳市推进农业现代化、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建设统筹城乡大格局下的幸福美丽新村。各县(市、区)均编制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新村(聚居点)规划3350个、新村综合体规划37个。同时,各县(市、区)延伸村镇规划触角,旌阳区、广汉市、中江县、罗江县先后成立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确保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规范化。
按照产村相融的理念,德阳市制定了《德阳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规划》,根据地域特点和产业优势,将全市划分为中部平坝优质高产高效粮经农业区、东南丘陵粮油多经及旱地综合发展区、西北山地多经生态发展区等三大农业功能区,同时规划布局了12个现代农业集中发展示范区。
按照全域景区化、全域生态化要求,各县(市、区)围绕“做足绿、做活水、做美景、做特文”,以土地、文化和生态绿地等规划为重点,完成了108个乡镇规划,注重与全市幸福美丽新村规划相互衔接、统筹协调,整体提升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品位。同时充分利用全市中小河流、水库、山坪塘等水利基础设施,大力改善新村水生态环境,并在全省率先推行“房前屋后,前庭后院”的小庭院经济实践,成为全国推广的“微田园”模式发源地。
构建全面的新村建设体系,推进功能完善民居美
各县(市、区)根据区域特色、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因地制宜,整体把握“建、改、保”关系,全面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旌阳区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参与”,以政府小投入撬动社会大资本,成功吸引60余家工商企业投资20亿元,促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什邡市、绵竹市抓住灾后重建机遇,采取“整体推进,分步实施,重点打造”的方式,大力推进新村聚居点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旧村落改造中,全市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造摆在突出位置,强功能重配套。目前,全市新村建设累计完成农村道路硬化5215公里、农田水利渠系建设6551公里,建成“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431个。
德阳市还将扶贫解困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切实解决农村特困危房户、无房户的住房问题。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廉租房建设的实施意见》,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制定了加快推进农村廉租房建设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目前,全市共建成农村廉租房1047套。
构建完善的新村治理体系,推进村落整洁环境美
为切实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全市建成农村垃圾回收点1269个,堆设池2731个,85%以上的村达到“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标准,96%以上的村实现环境治理村民自治。
同时,全面推行村民议事会议制度,着力推进基层民主选举法治化、民主决策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民主管理常态化建设。深入抓好依法治村(社区)工作,全市1433个行政村,全部制定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村规民约。按照“定网格、定职责、定人员、定制度”要求,全面推行新型社区网格化管理,全市设立1487个农村网格。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实施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建设行动,扩大坝坝电影、乡土节目等群众精神文化活动覆盖面,目前,全市已建成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331个。
坚持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民生改善的政策导向,着力解决农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困难。2014年,全市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万人,解决9万农村人口和5.8万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适龄儿童入学率和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建成乡(镇)卫生院121个,村卫生室1160个,90%以上的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达标,新农合参保率达99.2%;建成农家书屋1454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56处,发展农村体育中心户46户。
构建有力的新村产业体系,推进农民富裕生活美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种植业方面,围绕“八大”优势产业,全市已建成优质稻基地100万亩、双低油菜基地51万亩、蔬菜基地35万亩、中药材基地9万亩、食用菌基地6.5亿袋(平方尺)、蚕桑基地2万亩、烟叶基地8万亩、种子基地7万余亩,建成“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基地43.4万亩,建成“吨粮五千元”粮经复合基地13万亩;养殖业方面,全市已建成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367个,优质种畜禽场发展到34个,全市规模化养殖场(户)达2.7万户,规模养殖比重达61%;林业产业方面,已建成工业原料林29万亩,建成干果林基地17万亩;在水产业方面,已建成优质水产基地6300公顷,2014年全市水产品总量达到5.3万吨。
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全市共建成部、省万亩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片70余个,整县推进高产创建2个。全市建成市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0个、农业专家大院15个。2014年,聘请农村科技特派员487名,建成农业产业技术服务中心(站)10个,实施各级科技开发项目47项,培训农民5.5万人次,带动示范农户12万余户。
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集群发展龙头企业,全市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15家,同比增加20家。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592.5亿元以上,同比增长17.7%以上。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截至2014年底,全市农民合作组织总数已达到1928个,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3个、省级示范社57个、市级示范社92个。支持家庭农场发展。制订了《德阳市家庭农场认定和登记管理指导意见(试行)》,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达到6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