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海结盟》再现红色传奇 看红军如何通过彝区

02.11.2016  13:37

 

  《彝海结盟》剧照

 

 

  《彝海结盟》剧照

 

  由王伟民执导的史诗巨制《彝海结盟》正在央视八套黄金档热播,该剧根据“彝海结盟”这一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自开播以来,以其磅礴的气势、紧凑的剧情、优美的画面赢得了观众的好评。王伟民认为,该剧之所以颇受青睐,除了故事波澜起伏有看点,更在于故事能够以情动人。他希望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可以了解历史,尤其是深入了解红军长征那段峥嵘岁月。

  A

  细节刻画升华汉彝友谊

  该剧以34集讲述红军长征通过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的20多天的故事,几乎一集囊括一天的行军进程。在叙事上,层层推进、波澜起伏。剧中,以小叶丹为首的彝族人刚开始受国民党谣言蛊惑,错误地认为共产党就是“红头发、绿眼睛的吃人魔鬼”。在以刘伯承为总司令的先遣队的努力下,彝族人开始信任红军、信任共产党。王伟民透露,单单是为了表现彝人对共产党的态度转换,剧中就隐藏着无数耐人寻味的小细节,最终将这一史实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来。

  王伟民告诉记者,剧中刘伯承送药的剧情就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彝区需要药品,刘伯承为了帮他们解决这一问题,不辞艰难跋山涉水把药品弄到手,但由于彝族住在高山上,送药过程中先遣队遭遇了泥石流,结果迟到了。彝族讲究“一诺千金”,他们认为刘伯承不讲信用,因而不想和他打交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刘伯承说,大家就站在院子里等着,命令队伍不能有其他过激行为。于是送药的队伍立在院中,就算大雨滂沱都未曾离开。这段雨中戏,瓢泼大雨模糊着视线,噼里啪啦的雨声长时间充斥画面,笔挺的战士让人心疼,可以说这场雨淋到了观众心里,也淋到了彝族首领小叶丹的心里,最终小叶丹被刘伯承的诚意所打动。

  剧中像这样感人肺腑的小细节数不胜数,值得观众细细体会。

  B

  叙事手法紧抓观众视线

  《彝海结盟》剧情充满了惊险、悬疑元素,大凉山的险要、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如何摆脱困难是这部戏的最大看点。

  王伟民导演希望以创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将本剧打造成一部年轻人也喜欢看的红色经典电视剧。“本片把故事集中在‘彝海结盟’发生前后的20多天内,类似于一些美剧的叙事手法,把每一天拍成一集,悬念层层叠加、环环相扣,把历史主旋律人物用商业手法包装,以增强可看性,这是前所未有的。”在这个过程中,国共两党的博弈,共产党与彝族头人果基小叶丹的对峙,红军先遣小分队与小叶丹武士的斗智斗勇,都浓缩在了紧张的20多天中。从人物设置到剧情上的多线叙事,使得该剧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该剧的主线叙事分别由刘之冰饰演的刘伯承和游大庆饰演的小叶丹担当,王伟民导演介绍,这部戏中刘伯承的形象是有创新的,“我们在继承了以往电视剧中他文质彬彬的形象的同时,又把他善用兵、巧用兵等英武的一面展现出来。

  C

  还原史实重现“歃血为盟

  《彝海结盟》围绕刘伯承与小叶丹“歃血为盟”这条主线,生动再现了红军过彝区,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彰显了“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的大爱理念。在王伟民看来,彝海结盟的成功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

  “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在西南地区繁衍生息。红军长征经过彝区时,他们尚处在奴隶社会,这是与外面世界截然不同的社会形态。红军想要顺利通过彝区,必须解决的首要任务是与彝族首领沟通,这也成为摆在以刘伯承为代表的红军面前的重大难题。”王伟民说,如何在时间如此紧迫的情况下赢得彝族首领小叶丹的信任?如何在不向彝族同胞开枪的同时确保沟通顺利?如何在前有拦路虎、后有追兵的情况下突出重围?这些都是本剧的重要看点。

  在艺术效果的呈现上,该剧采取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比如,彝人尚武。在剧中,红军工兵排在执行任务时坚决执行不开枪的命令,遭到彝人武士的抢劫。“这是当时真实的历史事件,我们会如实地表现出来。”王伟民如是说。此外,在创作细节上,“我们也会在符合历史的前提下,增添戏剧冲突。

  “油画”镜头铺展自然人文风光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彝海结盟》围绕红军将领刘伯承和彝族首领果基小叶丹歃血为盟的故事为主线展开。《彝海结盟》力图在扣人心弦的故事中,带领观众重温那段难以忘怀的红色历史。不但有对毛泽东、周恩来等领袖人物在民族大局观上的准确把握,还有对阿依诗薇等平凡人物的细致刻画。特别是片中对彝族民俗、自然风光的展示,更是被观众赞为“洗眼睛”。

  本版稿件采写 本报记者 常雄飞

  本版图片均为《彝海结盟》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