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家女施巧手绣出锦绣新前程

26.02.2015  13:13

——凉山州发展彝绣特色产业纪实

  凉山彝族手工刺绣是一项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实用性较高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在凉山一步跨千年的进程中,凝聚着浓厚的彝族传统文化,不断被传承和发扬。

  近年来,我州着力打造彝绣产业,彝绣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全州广大群众特别是彝族妇女脱贫致富的一项新兴特色产业。广大彝族妇女不用离开家门,就能依靠自己勤劳灵巧的双手,创造财富,织就幸福美好生活。

  各级倾力支持

  彝绣产业顺利推进

  2012年8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中华红丝带基金名誉理事长黄孟复,带队到凉山考察公益项目时提出:“对于凉山的支持,要将‘输血’逐渐转变为‘造血’支持,发掘当地的特色产业,帮助更多人能够自力更生,脱离贫困。

  在充分考察论证的基础上,中华红丝带基金、香港女工商专联、凉山州总工会决定共同发起启动彝绣项目,发展彝绣产业。中华红丝带基金大力支持,拨付500万元的项目发展资金,分期到位,大力扶持彝绣项目发展。此外,省扶贫移民局划拨了300万元的扶贫资金用于开展技能培训工作。结合实际,我州成立了凉山彝族刺绣协会和彝绣研发中心,建强机构,配齐设备和人力,扎实推动项目实施,为整个项目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两年多来,彝绣产业发展受到各级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李登菊多次肯定彝绣项目是帮助农民工脱贫致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禁毒防艾工作的好项目,是工会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和创新举措。去年8月,李登菊到凉山调研群团组织工作时提出,要努力把彝绣产业发展成一项“凉山妇女就业创业最大的民生工程”。省政协副主席、州委书记翟占一要求学习借鉴蜀绣、羌绣的成功经验,推动彝绣产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并作了具体的安排部署。今年1月13日,州委副书记、州长罗凉清便深入西昌市的相关企业、学校、研究所等地,实地调研彝绣产业发展现状,提出要大力支持彝绣产业发展,传承发扬优秀民族文化,努力带动我州群众特别是彝族妇女增收致富。

  强化技能培训

  让彝家妇女掌握一技之长

  2014年,州委、州政府把彝绣手工技能基础培训列为全州十大民生工程之一,由州财政投入资金500万元在全州10个县市培训5000人次,取得了良好工作成效。

  为确保培训顺利进行,州总工会制定了《凉山州彝绣手工技能基础培训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建立起了州、县、乡(镇)、村四级责任体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切实强化了组织保障。同时,充分利用凉山州彝族刺绣协会这个平台,吸纳民间精通彝绣文化的专家学者、彝绣服饰专业技术人员和彝绣爱好者参与到彝绣培训和项目发展中来,建言献策,切实强化了人力资源保障。

  紧紧依托地方职业技术学校和条件较好的中心乡镇,我州建立了“州、县、乡”三级一体的培训工作体系,大力开展培训工作。制定了培训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严格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集中资金办实事。建立健全了培训工作管理制度,严格教学管理,聘请了专业师资,突出思想教育与技能培训并重,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并重,确保学员真学真懂,把技术学深、学透、学扎实。

  通过培训,参学人员的刺绣技能得到了明显提高,大部分学员能制作出中等难度的产品,特别是西昌、越西、甘洛的一些民间刺绣作坊老板积极投入到培训中,通过集中培训这个大舞台,与其他学员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并以订单方式邀请学员为她们提供刺绣作品,然后给予劳动报酬,实现了“双赢”的目标。个别有实力的学员还自己开店制作刺绣产品,直接销售到市场,实现盈利,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多措并举推进

  彝绣产业前景看好

  去年9月,我州组团前往阿坝州汶川县银杏镇、映秀镇及成都市郫县蜀绣产业发展基地实地考察了羌绣、蜀绣产业发展情况,找到了彝绣与蜀绣、羌绣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牢固树立“培训一个绣娘,支持一个家庭,扶持一项产业,发扬一种文化,带动一方发展”的理念,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强化规划引领、加大扶持力度、打造特色品牌,推动彝绣实现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市场化运作,不断做大做强。

  在深化认识,理清思路之后,在下一步工作中,我州将通过建立专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产品设计水平与质量,建立完整的产业发展体系,打造品牌拓展市场等举措,积极推进彝绣产业发展。

  制定并落实专业绣娘人才队伍培养计划,建立政府、企业、部门(协会)“三位一体”的培训工作体系,采取梯次培训模式,在普遍培训的基础上,挑选具有发展潜力的绣娘到香港理工大学学习深造,逐步培养储备一批初级、中级、高级人才专业队伍。由州政府牵头,整合各部门项目资源,集中资金加强彝绣技能培训,夯实彝绣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础。充分发挥彝绣协会作用,广泛挖掘民间彝绣人才,为彝绣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坚持“底蕴求深、品味求高、产品求新、做工求精”的思路,创新设计,提升质量,不断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切实加强与香港理工大学、省级大专院校、科研院校的合作,加快彝绣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的融合,高起点设计,大力开发既有传统特色有创意、适合市场需求的彝绣产品。

  鼓励和支持在有条件的县市、乡镇、村(社区)建立彝绣专业合作社,大力挖掘、整合现有的民间彝绣作坊资源,积极引进、扶持一批品牌优、实力强、信誉好的骨干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合作社(作坊)+绣娘”营运模式,提高彝绣生产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实现凉山彝族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结合“大凉山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积极引导和规划建设“大凉山彝绣产业发展基地”,建立起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发展体系。

  加快申报“中国·凉山-彝绣之乡”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保护和创建凉山彝绣特色品牌;建设“中国凉山·彝绣之乡”网站,扩大凉山彝绣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切实加强与中华红丝带基金、香港女工商专联以及贝珍等国内知名服饰、“一针一线”等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构建凉山彝绣产品相对稳固的市场销售网络,推动彝绣产品市场化、国际化、品牌化。

  (记者 蔡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