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四川篇]“归雁”变身“领头雁”  贫困县经济发展按下“快进键”

30.05.2016  14:43

图为落户于仪陇县归雁经济产业园的美乐佳服饰有限公司制衣车间。 (仪宣供图)

“归雁”变身“领头雁”

□本报记者 张彧希 王青山 伍力

再过几天,仪陇县新政镇亮垭村贫困户程庭祥托养的100只肉鸡就要出栏,托养方将以每只40元的保底价进行收购,给老程带来4000元收入,这相当于过去他家全年的收入。

亮垭村是个贫困村,程庭祥是村里33户贫困户之一。和老程签订托养合同的任小波,是一名返乡创业者。

去年9月,任小波返乡创立了一家农业开发公司,流转亮垭村1100亩土地发展种养业,发展肉鸡托养户8户、果树托管户28户,用工160人,带领亮垭村乡亲走上脱贫致富路。

近年来,我省积极鼓励在外川商返乡兴业,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回乡投入创业浪潮,推动“归雁经济”兴起。如今“归雁”正纷纷变身“领头雁”,在为家乡经济增添新引擎的同时,更带来了当地群众致富的希望。

“归雁”变身“领头雁”

雨势不小,但在李子林里忙活的程庭祥并没有停下来休息。“挣的都是自己的,哪能不加把劲?”

除了100只肉鸡,程庭祥还和任小波签了一份李子托管合同,在任小波的600亩果树中,有2.5亩是老程的“责任田”。任小波负责建基地、栽树苗、提供技术指导,程庭祥负责修枝、施肥、浇水等田间管理。公司规定,非贫困户务工一天工资80元,贫困户多10元。“不能只想到自己赚钱,还要想到如何把贫困户带起来。”任小波说。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仪陇县共有285个贫困村、7.95万贫困人口。“归雁”经济带来仪陇产业发展的同时,解决贫困人口就业,在脱贫攻坚中成为生力军。

如何带动贫困户?任小波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肉鸡养殖,请贫困户托养;栽种果树,让贫困户托管。目前,村里33户贫困户中,有10户与任小波签了肉鸡托养合同,28户签了果树托管合同。园区160人的用工规模,几乎全部雇用当地百姓,今年的土地流转费加劳务费达60万元。

任小波说,正在实施的“金果园”计划,将为每户每年带来8万—10万元的收入。贫困户每月还要参加两次技术培训。“只要能让产业发展下来,就能改变老百姓的思想、观念,实现脱贫致富。”任小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