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农业 富农民 美新村
青川县蒿溪优质茶叶示范园。
青川县沙州幸福岛现代农业示范园。
青川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展现“强、富、美”魅力
一条条道路纵横交错、一道道水渠山间蜿蜒、一座座水闸矗立道旁、一道道堤坝严守固防、一片片梯田孕育希望……初冬时节,行走青川,大兴农田水利建设的盛景随处可见。青川县委书记罗云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在夯实基础,助推产业,实现强农业、富农民、美新村的目标。
青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怎样走出一条“强、富、美”新路子的?
□刘保刚/文 沈若飞/图
从望“水”兴叹到水到渠成
“白龙湖,长又长,娃儿口渴望着娘;白龙湖,宽又宽,山上庄稼指望天……”曾经的民谣,唱出了青川县农田水利建设的尴尬。
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却与贫穷落后结下了不解之缘,原因固然很多,但农田水利设施严重滞后无疑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
穷则变,变则通。
在青川,白龙江和青竹江横贯全境,全县水资源总量157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100多万千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具有良好的基础。近年来,该县大力实施“兴水富民、脱贫攻坚”战略,按照“产水配套、以水兴产”的思路,将县级农村水利建设规划与乡村旅游规划、库区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以水强农、以水富民、以水美村”的山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路径。“水利工程如同人的血管一样,既有骨干工程,也有像‘毛细血管’一样的小农水工程。我们大兴水利就是要实现小农水接上大动脉,让其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助推剂。”青川县委副书记、县长刘自强一语中的。
在县水务局办公室,局长赵普军展示了该县农田水利网络建设平面图:以白龙江、青竹江为主线的水利主干线,将境内支流、水库连成一片,覆盖到全县各乡镇和产业园区,为产业发展构建起库(湖)-站-塘(池)-渠(管)串联互通的到田到土生产用水体系。赵普军说,目前,全县已建成以渠灌、滴灌、喷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8个,推动形成了连线成片、群园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22.8万亩。依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辐射带动,全县发展黑木耳2800万棒(袋)、香菇6200万袋、羊肚菌3500亩、竹荪5500亩,总产值达8.4亿元,青川黑木耳、青川竹荪等7个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该县成功创建成为我省目前唯一的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全国仅10个)。“过去水不归堰、堰不归塘,白花花的水就是流不到田里。”沙州镇幸福村党支部书记沈连学说:“自从治理了河道、修建了水渠,汪汪清水直通群众的田间地头,我们再也不会为浇地的事发愁了。”如今,幸福村解决了3500亩耕地生产用水,建成了2200亩的油橄榄种植基地,发展了41家星级农家乐,年接待游客达18万人次,仅此一项人均年收入增加8700元,渔家乐人均收入达到1.74万元。
从“农建”兴农到以水富民
来回穿梭的工程车浩浩荡荡,建设工地机器轰鸣,当地群众投劳投工,干得热火朝天。连日来,在板桥乡特色农业产业园里,农田改造和水利工程建设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
按照规划,该产业园将发展以椴木木耳、黄茶、食用菌为主的生态观光现代农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科学灌溉种植,降低种植成本,提高产量。园区将建成2公里的生产道路、1600米的生态河堤、9公里的水系管网以及960平方米的智能水利指挥中心,将带动该乡500余人就业和发展附属产业,成为该县实施农建兴农、以水富民工程的一个缩影。
“水利建设一头连着基本民生,一头连着未来发展。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既是补齐农业发展‘短板’,也是解决民生难题、促进经济发展、助力脱贫奔康的重要课题。”罗云如是说。
该县在水利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重点突出以水富民的目标,按照“脱贫奔康、治水先行”的理念,采取建水源、配水网、治水污、保水绿等工程措施,实现了贫困村生活水、生产水全域覆盖,确保用水精准到人、到户,解决了因水致贫、因水返贫问题。
为有效解决全县人民的安全饮水问题,该县采取“水源+水厂+供水站+管网+用户”的布局模式,建各类供水工程2300余处,解决了21.4万名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县本级每年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2000万元以上,迄今共争取信贷资金4.5亿元,以79个贫困村和高山村、旱山村为重点,紧紧围绕乡村旅游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建成小微工程9876处,满足农村群众生产用水需求,形成“小财政、大农建”格局。
该县还创造性地实施“飞地借水”工程,探索开展“飞地扶贫”,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村集体”模式,通过政府贷款贴息、“三资入股”、保底分红等方式,组织高山贫困群众将资源、资产、资金直接入股专业合作社,在水利设施较完备的平坝河谷地带发展特色产业,破解了高山贫困群众缺水发展产业的脱贫困局。
从生态反哺到以水美村
近年来,青川县依托境内青竹江、乔庄河两条干流和白龙湖水源地,采取引(河水)、集(雨水)、提(湖水)等方式,推行“按亩计量、成本收费”的农业综合水价机制,在高效节水示范园,建成了智能水肥一体化管理平台,实现了信息采集、处理、调动、传输智能化的高效管理。
节水示范园采用互联网PC端和手机APP客户端,通过控制田间阀门和监控灌溉用水数据,实现了精准灌溉、精准管理。配套土壤监控设备,根据土壤墒情和作物特性,控制田间小气候,合理输送水和养分,实现了精准监测、精准浇灌。据农业部门测算,木耳产业每年每亩节约用水220立方米、降低人工费1550元、节省肥料50%,亩产量年增长22.8%,亩均增收6840元。在刘自强看来,高效节水系统的运用,既节水节肥、省时省力、增产增效,又减少了面源污染,推动了脱贫攻坚,推进了农业供给侧改革。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受益的业主徐刚是乐安寺乡通坝村人,他通过土地流转租借了50多亩闲置田发展竹荪产业,今年共成功销售约1500斤干货,年收入达到40多万元,仅用水成本就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过去我们是戴草帽、穿水鞋、拿铁锹,现在是穿皮鞋、扎领带、拧开关。”徐刚自豪地说。
与此同时,该县率先在全市开展小流域水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实行下游补偿上游的“反哺”机制,将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生态、提升水文化、打造水景观有机融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实现“一村一水、一库一景、一湖一色”。围绕“水绿村美、人水和谐”的目标同步实施“以水美村”工程,他们将新村建设与河道治理、水景观建设、水文化挖掘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减轻农村面源污染,全面取缔白龙湖64平方公里水域8848箱网箱养殖和违建钓鱼浮台,县域所有流域水质达Ⅱ类以上,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0%以上;修复生态渠道389公里、护坡86平方公里,实现了水岸共治,以县城乔庄河水景观带为核心景点,首次创造性提出把县城战国木牍文化生态园建设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目前已顺利通过验收。全县还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1.9%。
随着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实施,该县已建成“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幸福美丽新村94个,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真正实现了“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目标。今年1-10月,全县共接待游客432.5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8.8亿元。很多群众在发展旅游产业中受益,并成为当地的产业致富带头人。
“青川正把基础提升、转型升级等投入上的‘舍’,变成更具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倍增、全域旅游共赢的‘得’。”罗云说,未来的青川将是一个“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生态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