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在哪怎么建谁来管 三大问题考验四川乡村公路建设

24.07.2014  10:25

 

宝兴县大溪乡烟溪口村正在建设的乡村公路。(记者何海洋 摄)

        “建制村通畅率比全国低17个百分点,而其中只有八成是等级公路。”在近日举行的四川省县域交通运输工作会上,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彭琳不谈成绩,先谈问题。

        到2017年,我省所有县城、重点镇要实现与骨干交通网络连接,到2020年要实现20万人以上县城通高速、所有乡镇通油路和建制村通公路。业内人士分析,要完成这一目标,关键要突破建在哪、怎么建、谁来管的问题。

      1 建在哪?

        立足产业发展与灾后重建需求

      “节假日卖凉面一天就能赚一千。”宣汉县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谯斌介绍,君塘镇洋烈社区临水,旅游资源丰富,以前不通公路。新建了30公里农村公路后,洋烈与国道210线连接起来,旅游人数激增,当地农民纷纷围绕旅游做生意,就此脱贫。

        目前,全省还有320个乡镇不通油路、781个建制村不通公路。这么多地方等着修路,哪里先建哪里后建成了问题。

        按照宣汉的经验,“立足产业发展”是关键因素。谯斌介绍,宣汉另一条新修的农村公路也是专门为了连通一个农业园区所建,如此修路“经济带动效果立竿见影”。

        芦山县黎明村龙竹坪组,70户村民中的40户房屋在“4·20”地震中严重受损,需要重建。只有一条狭窄的泥土路通向外界,机械和建材都进不来,立即兴修了一条1.3公里水泥路,重建才得以顺利进行。

        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提到,将从“立足产业发展”和“灾后重建需求”入手,逐渐完成村村通公路目标。

    2 怎么建?

        县级政府建公共财政保障机制

        修建乡村公路,资金筹集是难点。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指出,只有县级政府建立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农村公路建设才有出路。

        2008年,宣汉县以文件明确,县财政每年投入交通建设资金至少8500万元,且按不低于10%的比例逐年递增。对于当年财政收入只有2亿元的宣汉来说,这着实需要勇气。

        在平昌,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了1亿元交通建设资金。

        交通改善会带动经济发展,财政资金也会相应的大幅增加。2010年宣汉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已经增长到3.89亿元,到2013年则突破10亿元。平昌、南部等有财政保障机制的县,近几年在全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中的排名都在上升。

        民族地区的情况更为复杂。金川县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修路成本偏高,而年财政收入仅3000多万元,修路资金,只有另动脑子:最大限度地集成民族地区各项政策措施,整合各类资金6300万元;发动企业、外出务工人员,捐资327万元;动员民力自主投入,2011年以来全县农牧民投工投劳投资修路折合2.17亿元。

        多元投入,破解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难题。目前该县已在全省民族地区率先实现“三个100%”:乡镇通油路100%、行政村通水泥路100%、通组入户硬化道路100%。

      3 谁来管?

        三分建七分养,须建好制度落实资金

        “填个小洞还要层层审批,等批下来时小洞已经变大洞。”宣汉县副县长钟建文主管交通多年,在他看来,农村公路“三分在建,七分在养”。

        从全省层面来看,“十五”末建设的大批农村公路,已进入养护高峰期,一些地方已出现“油返砂”问题。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农村公路的养护关键点是制度和资金。

        去年,广安市仅在管养上的投入就达到2.7亿元。该市建立了专业养护和农民承包养护相结合制度。同时还规定,农村公路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全额纳入各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并将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工作纳入对各县人民政府的绩效考核。有了制度和资金保障,广安全市实现县乡道列养全覆盖,村道列养率由61%上升到90%,去年全年整治烂路达到410公里。

        平昌县在体系建设上下功夫,建立了公路应急抢险保通中心、片区养护站、乡镇养护班、村养护队四级保障养护体系,推行从村公路管养网格化。保通中心对重点路段、重要道口、大中型桥梁实施全天候视频监控。

        成都采取采购公共服务方式,将道路划分为标段,通过公开招标,委托公司负责日常巡查、维护、清洁,政府主要起监督作用。企业养护,一是响应速度快,二是节约成本,把事情办好还能减轻政府负担。(记者陈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