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月广安市广安区减少贫困人口3054人
兴平镇丁坝村的交通条件不断改善。
广安市广安区把脱贫攻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以等不得、拖不得、慢不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带领干部群众用心用力、攻坚克难
据广安日报10月10日消息 广安市广安区地处“川东门户”,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区,2014年全区精准识别认定贫困村136个、贫困人口19762户51221人。作为小平家乡,摘掉30年的贫困县帽子,既是头号政治任务,也是百万乡亲的多年期盼,更是不辜负小平同志“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谆谆嘱托的历史使命。为此,今年以来,广安区把脱贫攻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以等不得、拖不得、慢不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带领干部群众用心用力、攻坚克难,全力以赴确保率先脱贫摘帽、争当全省标杆。截至2015年末,全区39025人脱贫;今年1—8月,减少贫困人口3054人,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
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政治任务,以最强担当,坚决摘掉贫困帽
区委区政府将贫困县摘帽作为保底目标,把争创全省脱贫攻坚示范县(区)作为最高目标,勇担历史使命,采取非常举措,坚决如期脱贫,树好旗帜。
全民动员、全程紧逼,下决心摘穷帽立标杆。将脱贫攻坚大会战列为全区“五大会战”之首,作为区委区政府和各地各部门“一把手”工程来抓,自今年6月全省脱贫攻坚专题会召开以来,广安区先后召开4次常委会和5次村以上干部大会传达学习省委及王东明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区上下思想统一、信心百倍。从区级领导到乡村干部,从机关单位到国有企业,层层签责任书、立“军令状”,28名区级领导、95个帮扶单位、136个驻村工作组定点帮扶贫困村,1万余名帮扶责任人结对帮扶贫困户,精准帮扶直达每户每人。全区干部一律暂停年休,抽调30余名干部集中办公,坚持每天一例会、每周一专题会、每月一推进会,区级领导常态蹲点督导,5个督查组全天候无缝督查,每天指名道姓通报不讲情面,每周综合排名约谈不走形式,高频密集推动工作落实。
严明纪律、铁腕督办,下狠心压担子给压力。鲜明提出“挑不起担子就下位子,摘不了穷帽就摘官帽”,制定《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奖惩办法》,将脱贫工作与单位绩效考核、干部评先晋升挂钩。严格执行“四个一律”追责制度,凡完不成脱贫任务的,所在乡镇党政一把手、分管负责人一律免职,帮扶联系部门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一律免职,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一律免职,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一律不得撤离。同时,对易地扶贫搬迁出现重大失误的六种情形严肃问责,相关责任人就地免职后不再享受现职现级待遇,以最严纪律保障脱贫攻坚战打赢打漂亮。
内外结合、不留丝毫,倾全力筹资金保所需。坚持办多少事就筹多少钱,勒紧腰带、倾尽家底保障脱贫攻坚。在财政收入不足6亿元的情况下,将新增财力90%以上投入脱贫攻坚,80%以上项目资金投入贫困地区,今年共整合投入各类资金7亿元,全部用于贫困村、贫困户精准脱贫,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撬动金融信贷助力脱贫攻坚,成功争取5.4亿元专项贷款,用于改善农村薄弱学校,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创新开展“百企帮百村”、电商扶贫等十大行动,发动远成集团、驻外商会等企业、团体参与脱贫攻坚,引领社会捐款捐物7200余万元,形成以财政资金撬动金融、社会、群众多元投入格局,全面保障了脱贫攻坚资金需求。
蒲莲乡太阳村的养鸭业红红火火。
将“两不愁三保障”作为靶心用力,综合施策,全力攻克贫困堡垒
广安区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标准,聚焦重点难点,攻城拔寨、步步为营,奋力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锁定住房安全,坚持易地搬迁、危房改造、“四改三建”多管齐下,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建新居,全面开工涉及3753户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现三年任务一年完成。实行规划选址、户型设计、工程验收“三统一”,坚持与乡村旅游、美丽新村、产业发展“三结合”。目前已建成房屋110套,年底前全面完成房屋主体工程。改旧房,坚持住房安全常态普查、适时维修,确保住房安
全,坚持新居建设与旧房改造并举,对C级危房修旧如旧、除险加固,将D级危房建成经济适用、独具特色的川东民居,已完成危房改造1659户。优环境,大力实施改厕、改厨、改水、改圈、建庭院、建入户路、建浴室“四改三建”3927户,投资3.1亿元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推进广播电视、文化卫生站全覆盖,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促进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锁定不愁吃穿,坚持产业发展、就业创业、政策兜底多路跟进,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延伸产业增收链,坚持“长短结合”,突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成龙安柚、柠檬、花椒、核桃等长效增收产业基地7.6万亩,31个摘帽村均形成1—2个长效产业;大力发展庭院特色经济,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突出“科技引领”,推广彩色稻米等增收优良项目,发展农村电商促进农产品销售,带动群众增收。强化“龙头带动”,培育农业企业、专业大户,所有贫困村均成立专业合作社,并与贫困户建立利益共享机制,53.2%的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二次返利等实现增收。加快“集体反哺”,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摘帽村已全部实现有稳定集体收入。拓宽就业渠道,实施培训“造血”,开展技能培训5200人次,1623名贫困群众通过能力提升实现就业。开展就业援助,筛选适合贫困户的就业信息,推荐623名贫困人口优先上岗;每个贫困村开发10个公益性岗位,每岗每月补助300元;实施创业扶持,对创业实体给予1—10万元补贴,带动贫困群众就业980人。全区2164户有劳动力贫困家庭均实现至少有1人就业。织密兜底保障网,全面实现低保兜底、特困供养、临时救助、残疾人扶持、养老保险代缴五个100%覆盖,全面实现低保、贫困“两线并轨”,最低生活保障线提高到260元/月·人,补差资金已足额发放到户。临时救助最高限额由1000元提高到3000元,并设立500万元特别救助专项资金,对实施救助制度后仍困难的贫困家庭予以特别扶持。
锁定医疗保障,坚持提升水平、保证基本、救助重困多措并举,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提升基层医疗水平,投入600万元建成85个摘帽村标准化卫生室,投入6000余万元添置乡镇卫生院设备,新聘62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基层一线,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强化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八免五补助”、新农合、大病救助、特殊门诊补偿、住院免起付线、先诊疗后结算六个100%覆盖。全面启动贫困人口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出台兜底保障和医疗救助29条硬性政策,免收2.7万人次贫困群众一般诊疗费和院内会诊费,区内就诊率达95%以上。扎实开展重困救助,针对贫困户因病因残致贫占比达80%以上,重病重残人员达8297人的实际,将贫困户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建立医疗爱心基金,对实施基本医疗保障后仍存在较大困难的重困家庭给予特别救助。
此外,广安区还锁定教育保障,坚持改善硬件、提升软件、帮扶资助多策并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投入4亿余元,改扩建农村7所幼儿园、26所学校及教学用房、运动场,添置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建成教育信息化平台,全面改善136个贫困村学校办学条件。(广安日报 杜强 毛小华 廖小兵 张国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