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首个地震预警系统启用 技术源于成都

24.06.2014  21:50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在线记者 吴忧) 24日,记者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获悉,在科技部项目支持下,广东河源地震预警系统于当日启用。这是广东首个地震预警系统,所采用的ICL地震预警技术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研发,具备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警系统可提前32秒为大亚湾核电站发出地震预警。

        可覆盖广东、香港 提前数十秒预警

        地震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暾博士介绍,河源位于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较为频发。2012年2月、2013年2月河源先后二次发生4.8级地震。这些地震引起了广州、深圳、香港等地的一些民众感受到了震感,一些民众当时还有慌乱的现象。

        “预警系统建成后,可以在河源市发生地震后6秒时预警警报将被发出,可为深圳提前37秒预警,为广州提前42秒预警,为香港提前43秒预警。” 王暾说,当河源及周边区域发生地震时,工厂、中小学等人员密集场所,高铁、化工等在安装相应的预警接收设备时可提前收到警报,采取适当的方式避险,以减少地震灾害和造成的人员慌乱、安定民心。除此之外,预警系统还能够提前32秒给大亚湾核电站发出预警。

        地震预警,是通过密集地震监测预警台网,当地震在震中发生后,破坏性地震波在到达预警目标前,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在灾难到来前几秒到几十秒给出警报的技术。

        “理论研究表明,如果预警时间为3秒,可使人员伤亡比减少14%;如果为10秒,人员伤亡比减少39%。”王暾介绍,地震预报在全世界范围内仍是一大难题,但地震预警是完全可行的,“地震可预警,预警可救命。

        成都实际检验3000余次 无漏报错报

        “保障民众和生命线工程安全的地震预警技术,必须是经过大量实际地震检验特别是破坏性地震检验的技术。”王暾介绍,在地震预警研究方面,成都有着天然的优势,“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后,成都附近的余震不断,这为我们检验系统提供了便利,不断改进和完善了预警设备和机制,目前已基本成熟,处在世界一流水平。

        王暾说,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已经过了超过3000次实际地震的检验,预警了芦山7级强震等11次造成了破坏的地震。例如,在芦山7.0级地震时,预警系统提前5秒给雅安市主城区预警、提前28秒给成都市预警。一些民众和学校师生在收到警报后采取措施避险,取得了减灾实效。公众只需登陆减灾所网站www.365ICL.com ,便可免费下载客户端软件接收预警信息。

        “下一步,我们还会继续改进我们的系统,一方面,现在的响应时间在6秒左右,我们要努力地1秒1秒地减小,直至极限;我们也继续维持系统的稳定性,现在是3年没有误报,我们希望做到5年、10年都不漏报、错报。”王暾表示,“另一方面,我们希望为广东更多的精密工厂、高铁、民众提供服务。广东是汶川的对口援建省份,这项技术会是灾区人民对广东人民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