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2022-2023年度“青年五四奖章”“十佳岗位青年”获得者风采

04.05.2023  17:11

编者按: 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伟大号召:“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学校始终真情关心青年成长、全力支持青年发展,注重给予青年更多机会,更好发挥青年作用;始终团结带领全校青年坚定不移跟党走,激励引导青年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激荡起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为充分发挥青年典型模范带头作用,激励广大青年踔厉奋发、锐意进取,学校评选出2022-2023年度“青年五四奖章”“十佳岗位青年”“青年文明号”等奖。以下新闻中心就“青年五四奖章”和“十佳岗位青年”获得者风采予以展示,望我校青年争学先进、争当先进,始终秉承家国天下的情怀,勇担民族复兴的大任,保持自强不息的姿态,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笔画排序)

青年五四奖章

竹文坤,博士生导师,入选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科技菁英、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项目。 他以国家核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牵引,致力于复杂环境中放射性核素的富集分离研究工作,创新发展了多种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工艺技术,突破了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近年来,他主持国家级项目 4 项、省部级项目 11 项,在Coord. Chem. Rev.、Adv. Funct. Mater.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80 余篇,ESI高被引论文 13篇,封面论文 2 篇,授权美国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 34项。他基于交叉学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军民融合协同育人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具有“强核报国,创新奉献”品质的军民两用复合型人才做出突出贡献。近五年,竹文坤共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 25 人,所培养学生多次获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四川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在 Appl. Catal. B-Environ(IF=24.319)等知名期刊发表论文 50 余篇。

刘自红,博士研究生, 硕士生导师, 副教授,制造学院纪委委员、教工第四党支部书记,西南科技大学机器人小组负责人。 他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带领支部创立了“实践育人工作法”,连续五年获评学院优秀党支部。他始终践行项目驱动、问题导向的育人模式和理实相贯、实践创新的育人理念,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且以连续获得ROBOCON全国一等奖6次、其他奖项近40项的成绩,将小组代入机器人赛事国内高校一流行列,助力提升学校知名度与学校竞赛排名。他始终坚持机器人技术与智能制造研究方向,发表论文近20篇,授权国际国内专利15项,主持主研项目20余项,科研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23年他主持两项目立项130万元,到校经费80万元。

唐翰章,文学与艺术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办公室主任。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他能优质地完成本职工作任务,贡献突出:参加学院“文艺新视听”上音研究生“奏鸣、论乐”系列学术活动交流音乐会;担任学院音乐系龙山音乐堂“求索”论坛第九期主讲(感恩母校,德奥游学归来有感——歌在唱之外)。参加“2017年西南科技大学优秀学生颁奖典礼”中的文艺汇演;参加“学习贯彻十九大” 西南科大2017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大会文艺汇演;参加全校2018年新年音乐会演出。他具有强烈的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在专业技术和艺术文化传播方面具有先进性、示范性、创新性,曾深入北川县擂鼓镇参加建党96周年文艺惠民演出。

崔一楠,博士研究生, 硕士生导师, 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该同志思想素质过硬,作风朴实,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展现出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良好风采。该同志曾获得“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手”“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四川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比赛一等奖”“四川学校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提名”,西南科大“青年教学之星”等多项荣誉,所讲课程入选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相应课程“精彩一课”“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精品党课”,爱岗敬业、言传身教的事迹被《四川工人日报》报道。该同志是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绵州社科菁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学位论文通讯评审专家,先后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项目在内的各类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曾李平,数理学院物理1903班学生。 曾李平,曾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在校期间,该同学积极学习,并不断向党组织靠拢,在专业学习上,GPA4.02,专业排名第三,专业课平均分高达95,曾获得“单科学业奖”“西南科技大学成绩优异奖”。在科技竞赛方面,曾获亚太赛区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全国三等奖等多项国家级及省级奖励,担任过辅导员助理、班级资助委员、学院“易享派”讲师与“西南科技大学勤学堂”讲师,现已推荐免试攻读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十佳岗位青年

(左:邓春燕;右:李克龙)

邓春燕,离退休工作处工作者。 邓春燕同志自2011年9月在离退休工作处从事离退休服务与管理工作以来,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平凡的岗位上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赢得了老同志的充分肯定。针对疫情之后离退休服务工作的新形势,她积极创新,策划举办了学校首届离退休教职工欢迎仪式,既传承弘扬了优秀校园文化,又及时把学校的关怀传递给每一位新退休的同志,得到了学校领导、相关部门和老同志们的充分肯定和赞誉。她先后牵头策划承办了离退休趣味运动会、离退休教职工元旦游园、离退休教职工重阳节庆祝活动等多项深受老同志喜爱的文体活动。工作中她既主动担当,不怕苦不怕累,又善于创新,想办法出新招,对每一个活动方案,每一个活动细节都考虑得十分周全,实现了既让老同志快乐参与,又确保健康平安的工作目标。2023年初她刚刚接手老年大学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时,就面临老年大学报名注册从线下转为线上的新情况,她不推不靠、认真钻研、勤学好问,在短期内实现了报名注册的线上办理,高效完成了工作任务,受到了学员的好评。

李克龙,法学院学生办公室主任兼分团委书记。 该同志政治坚定,思想觉悟高,品行端正,谦虚谨慎,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勤勉敬业,工作能力强,开展“青春领航”、“辛夷花”论坛等特色思政活动;有效推进校庆工作,收集整理校友资料2400余人次,设计定制学院层面校庆文创产品3批次,深受校友和师生欢迎;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近三年新拓展用人单位30余家;切实做好学生疫情防控工作,没有出现一例突发事件;有效推动学院“三全育人”工作,育人成效明显,学生四六级通过率列全校前茅,法考通过率远高全国平均水平。强化学习,科研教学好,主持各类科研课题1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地厅级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11篇,CSSCI重要核心1篇,一般核心2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以第一作者获绵阳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先后承担6门思政类、文化素质类课程教学,教学评价优良。

(左:刘继恺;右:宋英泽)

刘继恺,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 刘继恺同志思想作风优良,理想信念坚定,始终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先后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优良;积极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完成2门双语课程和在线课程建设,承担教改项目4项,发表教改论文3篇,所在团队于2018年获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以教带研,以研促学,先后指导40余名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3人发表CSCD论文,多次获得学校“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指导学生获批双创项目1项,参加科技竞赛获奖3项。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等项目10余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2项,入选龙山人才计划,发表三类高质量论文1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发布标准7项,获批农作物品种审定2项。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参与全国第三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发现省内分布新记录种1种;积极投身科技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多次前往广元市昭化区开展科技支援活动,讲授特色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相关技术。

宋英泽,特聘教授。 宋英择同志是我校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成员,先进能源材料研究团队PI,系四川省“天府峨眉计划”青年人才(2022),西南科技大学人才计划“拔尖人才(2019)”;担任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四川省节能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获得者(2021)。在介观尺度下关键能源材料精准可控合成与在储能体系中应用关键科学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工作;近3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四川省人才项目、百万级企业技术开发项目等共计12项;作为第一及通讯作者在Energy Environ. Sci.、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Adv. Sci.、Nano Energy、Energy Storage Mater.等发表论文40余篇,累计引用超过3500余次,H-index为31;参与编写专著2部;现担任Chinese Chem. Lett.、Tungsten客座编辑,Chinese Chem. Lett.、Adv. Powder Mater.、Energy Environ. Mater.等期刊的青年编委;讲授核心课程4门;指导博士及硕士研究生13名(获国家奖学金3人、四川省优秀毕业生1人),已毕业的2名硕士研究生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就读博士研究生。

(左: 范婷雅 ;右: 徐延维 )

范婷雅,经济管理学院教师。 范婷雅扎根学生工作一线十四年,深耕基层团组织建设七年,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务实创新,精益求精。七年来她指导100余个学生团队近500人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所指导的学生团队累计获得40余项国家级、省级奖项。指导学生参加各项志愿服务活动,14年里坚持带领学生参加各项社会志愿服务活动达160余项,每年志愿时长超100小时。范婷雅取得多项职业证书,公开发表论文11篇,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18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8项.同时担任学院关工委秘书和学院工会委员,积极为广大师生服务,为学院争得荣誉。

徐延维,体育与健康学院教师。 徐延维作为田径、游泳项目国家一级裁判、国际田联一级教练员、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中级),承担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游泳与救护》《田径》《体育教育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承担全校公共体育《运动基础》《篮球》《游泳》等课程。该同志在教学工作中严于律己,务实创新,始终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工匠育人精神,坚持“把不会的学生教会,把会的学生教好”准则。获西南科技大学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西南科技大学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四川省高校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专业组三等奖。同时,他主持课题4项,参编教材1部,发表学术论文4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成员)、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成员)。徐延维作为学校田径、游泳、龙舟代表队教练指导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国家级、省级比赛获省级以上奖励百余项,其中,金牌17块、银牌32块、铜牌66块,在学校体育竞赛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

(左:郭志媛;右: 唐玥 )

郭志媛,综合军工处工作人员。 郭志媛同志勤勉务实,协助申报军工国防科技奖;积极组织报奖,全过程陪同评审,特别在疫情封控期间多次往返北京报送报奖材料,顺利完成报奖公示各项工作。助力学校连续2年荣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脚踏实地,拓宽军工项目申报渠道。郭志媛积极联系上级主管部门,与绵阳市、区融办、学校董事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加强科技需求沟通,注册管理军工招投标网站,协助开展项目招投标、指南下载、项目申报等工作,获批各级别重点项目;共筑保密防线;2022年12月,协助保密办,攻坚克难不惧疫情,顺利通过五年一次的保密资质再认证工作,郭志媛个人也被评为四川省保密先进个人;励精笃行,军工项目档案归档;完成学校国防科工局固投、学科、科研等重大重点项目档案编制工作,档案案卷200余卷,所有项目均一次性通过档案单项验收。

唐玥,国防科技学院辅导员。 唐玥同志胸怀理想,担任国防科技学院本科生专职辅导员,学生第四党支部书记。主持市级思政类项目1项,校级思政类项目2项,参与校级思政类项目等10余项,发表思政类论文4篇,不断提升自己业务能力,改进工作方法,用对辅导员事业的执著追求和无限热爱,指引自身成长。她坚持立信育生,以学风建设、科技活动、综合素质提升为重点,助力学生成才。该同志所带的学生在各项全国学科、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屡获大奖,同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典型;所带的2018级本科生升学率、军工单位就业率达学院历届最高。筑好党建堡垒,当好育人领路人,着力打造“党建引领+军工文化”的双向协同。其支部党员获得国家级奖项10余项,省级奖20余项,支部党员王璟瑜推免至清华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实现学院连续6年推免清北的记录,同时支部获批学校首批本硕博贯通培养“育苗工程”创新型党支部。

(左:晏强;右:樊敏)

晏强,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办公室主任。 该同志自觉弘扬爱岗敬业精神,刻苦钻研业务,工作积极主动、勇于担当,优质、高效地完成本职工作。在平台建设方面。充分利用挂职所积累的资源和经验,推动研究院获批省级平台3个,争取建设资金310万元,助推研究院获得青年文明号、成果转化领军人才团队等荣誉称号。在协同创新方面。推动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团队30余支,推动研究院与中电科9所等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共建研发中心5个,推动创新团队年均开展对外技术服务50余次。在成果转化方面。累计转化孵化科技型企业5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家、军民融合企业5家,主动策划大型科技资源对接活动7次,累计推动科技成果签约30余项,形成经济效益超2000万。在合作交流方面。高标准持续完善接待流程、会务规范,建立了研究院简报工作制度,高质量完成金家林基地年均超40次的接待工作。在科研方面。主持省部级项目3项,横向项目5项,发表论文3篇,1份获省委常委曹立军书记肯定性批示,1份被省军区采纳,承担2门本科教学任务、担任班导师,指导本科生2名。

樊敏,环境与资源学院教师。 自2011年攻读博士学位开始,一直跟随日本北海道大学北方生物圈研究中心柴田英昭教授从事流域生态服务研究,参与了日本文部科学省资助的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基金项目和日本环境省资助的环境研究与技术发展基金项目。自2015年博士毕业回国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一直在对岷沱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的地域分异和补偿、水环境质量提升管理等方面开展持续性的基础研究。其核心成果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Ecological Indicators》《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Ecological Complexity》等SCI源刊上。

(周婷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