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藏区14年 他为两千多村民守护光明

03.06.2015  17:07

  

  14年来,王安全早就习惯了“走钢丝”的上班生活。

  

  光明守护使——王安全。

  在

  海拔3400多米的理塘县拉波乡上,一个头戴安全帽、挎着工具包、骑着摩托车的身影,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当地藏族老乡的视线中。

  他叫王安全,国网四川理塘县供电公司技术工人,今年57岁。黝黑的脸庞、脸颊上的“高原红”、粗糙的皮肤,以及比实际年龄略显苍老的容颜,使他看上去活脱脱就是一个本地人。

  从2001年离开雅安老家来到理塘,王安全从设备检修员逐渐“”成了当地的电力专家。14年来,拉波乡500多根电杆上都流下了他的汗水,全乡600多户、2000多居民家的用电问题都是他在负责。为此,老王骑坏了6辆摩托车,每月要磨破3双线手套,当地老乡亲切地称他“王师”。

  今年,坚守藏区14年的王安全,获得了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并当选为四川省劳动模范。

  他的坚守

  一干就是14年每天上班“走钢丝

  2001年4月20日,王安全跟着师父从雅安老家来到理塘县拉波乡,为当地藏区居民检修水电站。维修好以后,细心的他发现,由于水电站缺乏管理,时常出问题导致停电,当地600多户村民面临“看得见电站却用不上电”的尴尬。

  因为王安全有检修设备的“底子”,县里和乡里决定聘请他为临时工,管理水电站。但要维护好水电站,对还未“出师”的王安全而言,困难很大。

  “师父说我可以,就只能硬着头皮上了。”一开始,王安全跟着维修机器的技术员反复看,然后在其他“老师傅”的指导下动手操作,“现在一个小时搞定的东西,那时候要学习好几天才掌握。

  一段时间下来,王安全对水电站的运行已是熟门熟路,设备有什么问题,他三两下就能搞定,当地600多户村民的用电问题,也被他一并“承包”。

  电力技术难关攻克后,摆在面前的还有另一个难题:连接水电站和拉波乡的大桥被洪水冲毁。思前想后,王安全利用废旧桥墩拉起了十多米长的钢丝绳,跟供水管道相连。

  就这样,一条贯穿河道的10多米长的饮水管,成了他通往乡上的通道,每天他都会挎着工具包,一手抓住钢丝绳,脚踩巴掌宽的供水管,从水电站前往拉波乡为村民解决用电问题。14年来,他早就习惯了这样“走钢丝”的上班生活。

  他的执着

  巡线骑坏6辆摩托每月磨破3双手套

  电站恢复正常运转后,拉波乡村民的生活习惯也在发生改变:喝酥油茶用打茶机,吃“锅盔”用蒸馍机,电视机洗衣机成了生活必需品……而王安全身上保障供电和用电安全的担子也越来越重。

  拉波乡600多户村民散居在拉波山谷,而整条供电线路也长达20多公里,在2010年之前,拉波乡的线路巡护工作、维修村民用电、收缴电费等都是老王在负责。

  为了节省时间,王安全把工资攒起来买了一辆摩托车。由于山路崎岖,下雨时泥泞难走,摩托车他修了又修,也只能用两三年。到现在为止,600多户人家他都去过,20多公里的供电线路不晓得走了多少遍,光是摩托车就骑坏了6辆。

  “过去是木头电杆还不高,现在水泥电杆最低的都有7米高。”当地村民说,经常看到老王爬上电杆检修线路、抄电表,“太阳特别大时,也看到过他爬电杆修线路,下来时背上全是汗。

  “现在的拉波乡共有500多根电杆,每根我都爬过。”老王说,每个月他都要磨破3双线手套。

  他的奉献

  放弃家里的团圆饭春节赶回乡里查故障

  为了方便村民咨询用电问题,王安全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写在每户村民家中的用电许可证上,同时他也将村民的号码一一按照自己的方式记下来。

  “现在只要他们打电话来,我就能通过听声音、问地点,马上确定他是谁,哪一户人家的。”老王笑着说,拉波乡600户村民“像地图一样,已经烙在了脑子里。

  而要练成“听音识人”的绝活,却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当地村民说,老王的身影几乎每天都出现在拉波乡,有时晚上还能看到他嘴咬手电筒,在电线杆上接线。

  2014年夏天的一个夜里,老王突然接到村民卓玛的电话,说家里没电了。老王二话不说,提着电筒和工具包就赶到卓玛家,发现是线路老化的缘故,立马暂时将卓玛家的线路弄好,解决了暂时用电的需要。第二天一大早,老王又和同事给卓玛一家换上新线。

  2003年春节,已回到雅安老家,准备和家人吃团圆饭的老王,突然接到乡里打来的电话:“王师,我们全乡停电了。

  王安全立马提上行李,坐车连夜赶回拉波乡,排查停电原因,终于赶在年三十晚上“点亮”了全村的灯。村民们深受感动,争相邀请他一起过年。

  “从那次以后,这么多年春节都没回去,春节本来就是用电高峰,万一我回去了,乡上又停电,村民过不好春节嘛。”老王说,虽然家人理解自己,但他还是觉得心有愧疚,对不起家人。

  华西都市报记者 余行 实习记者杨力 四川省电力公司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