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巴山新居+”带来扶贫“雁阵效应”

27.09.2015  13:22

□李帜  记者  庞峰伟
        9月26日一早,平昌县云台镇龙尾村蔡家大院前,村民蔡宏儒正浇灌“微菜园”里的菜。
        一年多前,龙尾村依托古村落蔡家大院的保护性修缮,启动“巴山新居+”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蔡宏儒拆掉低矮的危房,到聚居点建起一座两层的仿古楼房。这个农村新型社区,路、水、电、网络及农家书屋、村卫生室等一应俱全。
        受益的不止蔡宏儒所在的村。平昌县抓住以“巴山新居+”为载体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契机,采用“巴山新居+”的模式,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农村新型社区、乡村旅游景区“三区同建”,扶贫攻坚呈现出“雁阵效应”。
“+农村新型社区”推动土地集中经营
        近年来,平昌县按“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原则,采用“新建、改造、保护”三种模式建“巴山新居+”聚居点,同步实施山水田林路园综合治理,打造村民聚居、宜居、乐居环境。目前,该县建成中心村20个、聚居点422个,改造农村危旧房建设巴山新居6.22万户。按照规划,到2020年,再新建24个中心村、217个聚居点,新改造农村危旧房(土坯房)3.85万户,推动全域以“巴山新居+”为载体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适度聚居推动了土地集中经营,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蔡宏儒搬进聚居点后,他家原有的田地和林地离得远,耕种和管理不便,取得产权证后被整体流转到秦巴云顶山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片种植茶叶。龙尾村流转土地发展起3700亩茶园,打造了省级现代茶叶科技示范园。
        目前,平昌县已流转土地27.1万亩,逐步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产业难以发展的问题。
“+特色产业园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
        蔡宏儒在茶科园上班,一年能挣3万来元,在农家乐上班的妻子月收入近2000元。像蔡宏儒家一样,住进新型社区的农民家庭,有了经营性、工资性、财产性和转移性等多条收入渠道。据统计,去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871元,同比增长12.4%。“现在的收入比起产业发展起来后的收入就不算啥了。”蔡宏儒说,他计划明年茶园投产时返租30亩茶园,年收入可达10万元。
        让“蔡宏儒们”满怀憧憬的不仅是茶叶产业。平昌县坚持把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攻方向,围绕“基地、市场、品牌、技术”做文章,突出发展畜牧、茶叶、巴药、核桃、花椒等特色产业。走“龙头企业+园区(基地)+农户”的路子,实施“回引创业工程”,引导社会资本、政策资源向新型经营主体聚集,今年培育市级龙头企业7家、专合组织42个、家庭农场20个,吸引800余人返乡创业。
“+乡村旅游景区”培育统筹城乡新业态
荷花5元一朵,荷叶1元一张……”灵山镇今夏举行荷花节期间,荷塘边小姑娘清脆的叫卖声吸引了不少游客掏钱购买。“想不到荷叶也能卖上钱。”卖莲藕的村民李明泽感慨。李明泽所在的平昌县绪康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周边农户规模发展莲藕种植2800余亩,户平增收近2万元。更让藕农们高兴的是,平昌县农旅融合发展起乡村旅游,种出的藕塘里采、塘边卖。
        平昌县推动农旅深度融合、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用景区标准建园区、用景点特色建新村,完善提升佛头山、驷马水乡等特色景区,打造三十二梁樱花长廊、青凤万亩“芍药花海”,建成全国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园,形成“特色园区+巴山新居  +森林通道  +乡村旅游”新业态。
        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餐饮、运输、娱乐等相关产业发展,目前全县发展起农家乐176家,从业人员人均增收1.5万元。上半年,全县旅游收入达15.24亿元,乡村旅游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