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 将5228户贫困群众“带”出贫困线

10.09.2014  13:47

 

香菇装车发往市场

 

工农镇小岩村

  2011年,广元市利州区明确提出,2016年,在秦巴山区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

  今年,利州精准识别建卡贫困户5228户、19653人。作为省定贫困县,小康路上,扶贫攻坚无疑是利州首个必跨之“”。

  找出“真贫”后,贫困“短板”如何精准补齐?利州在全省先行先试,将“精准扶贫机制”和“干部帮扶机制”有效结合,以“三千干部包万户,带领群众奔小康”为载体,探索建立“精确识别、精准扶持、精准管理”机制,通过党员干部“点对点”帮扶,2016年率先将5228户贫困群众“”出贫困线。

  精准扶贫路上,利州探索有何秘诀?

   3000 干部精准包带解决“谁来扶

  【切片】

  9月6日,趁着中秋节好行情,宝轮镇苏家村贫困户苏连富首批30只土鸡就卖了2000多元。

  穷了一辈子的他看到了希望。此前,因为穷,不仅女儿辍学打工,他贷款修的砖房,因没钱安门窗,也只有任凭风雨侵袭。“这都要托城里‘亲戚’的福,给我送了棵‘摇钱树’。”苏连富说的“亲戚”不是别人,正是区委书记赵文峤。

  今年2月,苏连富成了赵文峤的“包带”户。赵书记不仅帮他安门窗、硬化院坝,还送来600多只土鸡,建起家庭农场。“赵书记关心得很,经常打电话来问。”苏连富表示,听说鸡被野狗叼走,他叮嘱专人修栅栏;听说鸡病了,他马上请专家支援……

  苏连富算过,靠养鸡摘“穷帽”已不是问题,而赵书记定下的2016年人均纯收入8800元的目标,已是他的新方向。

   【聚焦】

  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利州首先从铺设“滴灌管网”入手。

  面对5228户贫困群众,利州以区、乡两级3000多名党员干部作为“包带”核心力量,按“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思路,以县级干部包带5户,科级干部包带3户,一般干部1-3户的工作方式,重点解决建卡贫困户和因病因灾返贫群体的脱贫致富难题。

  一张一张横到底、纵到边的扶贫“管网”,就此在全区精准搭建。

  帮扶部门首先精准定位。利州根据贫困村实际情况,按“缺啥补啥”原则确定帮扶部门。宝轮镇左家村交通设施落后,优先安排区交通局帮带,区农业局则针对龙潭乡曙光村特色,瞄准蔬菜产业着力攻坚。包带干部则与贫困户“点对点”精准对接,并张贴帮带“连心卡”,公示帮扶干部姓名电话、帮扶项目、增收目标及措施,既引导干部履职,也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同时,政府投入与社会力量精准结合。荣山镇大地村修路差30万元,包带部门区政协积极动员,碧桂园公司欣然一次性送来500吨水泥。

  利州还为党员干部立下“军令状”:一年打基础,两年大变样,三年脱贫奔小康;一帮三年、梯次推进,不脱贫,不脱钩。

  如今,上山下乡已成利州党员干部一股新风。据统计,全区每天至少上百名机关干部走村入户,节假日正变成“探亲日”。

   一户一策精准实施解题“扶什么

  【切片】

  自打4月28日摩托维修点的招牌一上墙,龙潭乡曙光村村民张子奎的日子就开启了脱贫致富的快捷模式。

  以前,他一人负担全家6口的生计,标准的“家徒四壁”——几乎没有家具,连床都摇摇欲垮,日子可以说是“舀水不上灶”。

  副区长李兴鸿初次登门走访发现,这个42岁的汉子一点精神都没,“穷得连脱贫念头都不敢动一下,致富更是奢望。

  作为包带干部,李兴鸿有5包责任,即包规划制定,包产业发展,包信息传递,包思想解放,包感情联络。随后,他给张子奎送来沙发等家具,还反复鼓劲打气,并根据其懂维修特长和想种菜的意愿,帮助赊购4000元配件开起维修点,还发展起2亩多蔬菜。

  如今,张子奎早上进城卖菜,中午赶回修车,半夜还生意不断,5个月已进账7000多元。他觉得,2016年奔小康不再是奢望。

   【聚焦】

  扶贫“漫灌”瓶颈如何突破?利州以个性化帮扶为方向,为5228户贫困群众“私人定制”下脱贫良方。

  围绕“贫困户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干什么能见效”,利州号准“穷脉”,量身制定脱贫方案,然后精准实施斩“穷根”。

  为确保精准推进,包带部门与干部分类实施,部门以公共服务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涵盖村组道路、人畜饮水、特色种植、民房改造等;干部则主要围绕脱贫致富产业帮扶。全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明显改善——目前,已硬化村道28公里、组道42公里、入户路31公里,29个贫困村交通状况大改观。同时,硬化院坝15000平方米,改造危旧房135户,改善人居环境1200户,建沼气池350口,解决饮水安全1500人……而全区531户残疾人建卡贫困户,则通过低保和救助重点解决了生活难题。

  一户一策的个性化包带是核心。目前,利州已为4000余户建卡贫困户完成产业发展规划编制。量身定制是一大原则——荣山镇太山村贾万贵因地制宜搞起食用菌,工农镇邵银莲则在包带干部协调下开了家小商店,既解决就业,又能照顾子女读书。

  个性化产业发展成效凸显。利州已新增养猪8200头、羊1200只、鸡10.5万羽、牛480头;栽植核桃15万株,管护50万株;发展食用菌400万袋、果树3万株、魔芋2200亩、蔬菜3100亩;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务培训3000人,贫困人口人均增收速度预期将大大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政策频出精准管理破解“怎么扶

  【切片】

  不久前,龙潭乡春风村贫困户杨永碧刚把区政府办帮扶的两头猪卖掉一头。看到猪价稳步回暖,她开始考虑补栏。

  买仔猪需要本钱,但手头没有足够现金咋办?村支书邱志勇支招:“你有3000元特惠产业扶持资金在乡财政所的账上呢!”“政府办和包带干部不仅帮忙修了水泥院坝和入户路,送来50只鸡和2头猪,帮着种下一亩辣椒和100株核桃树,还会有3000元现金大礼包?”杨永碧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特惠资金不够,你还可以申请扶贫贴息贷款,或靠政府担保基金贷款来做大产业呢。”邱志勇鼓励她。“太好了,马上补栏几头仔猪,加上辣椒收入,今年能突破5000元,明年再贷点款扩大规模,加上核桃投产,2016年人均纯收入9000元目标一点也不难。”面对如此多的好政策,杨永碧吃下定心丸。

   【聚焦】

  走出“年年扶贫年年贫”怪圈,关键在于出实招、见实效。对此,利州既有真金白银,也敢于真抓实管。

  为确保扶贫投入,利州专门就特惠到户资金、整合涉农资金等出台多个专门文件。作为核心创新措施,建卡贫困户产业发展特惠支持资金按3000元/户的标准拨付到户,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火种”。同时,落实不少于30%的年度涉农资金和新增财政支农资金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此外,每年安排不低于200万元资金设立扶贫贷款担保基金,安排50万元用于贫困户贷款贴息,有效解决贫困群众无力“造血”难题。

  目前,利州财政已安排特惠资金600万元,整合农口资金2800万元,各部门和社会力量资金2200万元,总投入达5600万元。

  考核也不断严格逗硬。利州专门出台“部门帮村、干部包户”工作考核办法,精细考核、严格奖惩、常态督促,有效增加扶贫开发工作考核权重。该区将按随机抽查、满意度测评、半年考核、全年考评等方式逗硬考核,对成绩突出的优先提拔使用或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力、群众满意度低的通报批评,保障精准扶贫高效推进。

  >>利州贫困规模:建卡贫困户5228户、19653人,贫困村54个。

  >>利州精准扶贫目标:一年打基础,两年大变样,三年脱贫奔小康。2016年,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上,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率先实现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