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深处拔穷根
巴中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是秦巴山片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中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素有“红军之乡”之称。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巴中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于我省其他市(州),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近年来,巴中市委、市政府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就是抓民生”的理念,将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播的重要手段,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改造薄弱学校,多措并举稳定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素质,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教育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发挥职教扶贫的先导作用
“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先导作用,千方百计提高就业率,加快贫困家庭因就业而脱贫的步伐。”3月8 日,巴中市创新形式,将全市职业教育工作座谈会开进了南江县小河职中,市委副书记、市长冯键在会上强调。
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巴中市长期处于四川省发展的“底部”,扶贫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近些年来,巴中瞅准以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突破口,实现一人致富、全家脱贫。
南江县职业教育无疑走在了全市的前列。“在我们山区,通过读普通高中考大学走出去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学得一技之长、谋求生活自足自立成为更多青年学子和家庭的现实需求。”南江县教育科技体育局局长郭辅邦介绍。
在全省小有名气的南江县小河职中便成了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后的首选。这所创办于上世纪80 年代的农村职校,一开始便牢牢树立“为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为当地培养实用的畜牧和农林人才。
“我们的专业贴近农业,教学走进农户家中,不少师资也是当地的农林专家。产教水乳交融,培养了一大批畜牧、农业人才,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刚刚卸任小河职中校长的袁俊益自豪地介绍,目前巴中市的许多产值过千万元的种养殖大户都是小河职中毕业的学生。
“输出一人富一家,输出百人富一村。”南江县副县长何效德介绍,南江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年均输出劳务人员20万人次以上,年均劳务收入达40 亿元。近五年来,南江输送专业技能人才达5000 余人,400 余人创办了经济实体,规模以上企业60 余家,600 余人回乡创业。“发展职业教育,不仅壮大了经济总量,也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奠定了跨越发展的基础。”
“目前职业教师的关键和难点在师资。”巴中市教育局局长赵建仁说,下一步该市将用开放合作的理念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引进专业化教师,加强校地合作,选派优秀教师外出学习,到企业、基地一线多岗锻炼,加强教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努力建设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打好教育扶贫的“均衡”战
“以前我们学校没有围墙,有时上着课,当地农民牵着牛就从操坝上过去了。”说起学校以前的办学条件,通江县沙溪小学校长李唐哭笑不得。
那时的学校,校舍破旧,操场狭窄,没有一条硬化的道路,进出校门就靠一条坑坑洼洼的土坡。自2012 年,通江县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沙溪小学获得了1200 万元的维修改建费。一年后,焕然一新的沙溪小学成了方圆数十里最好的学校:操场扩大了一倍,道路全部硬化,校门被重新设计,还新建了一栋教学楼、一栋食堂和漂亮的幼儿园。
“全面改造薄弱学校”是巴中市正在实施的一项重要教育民生工程。据了解,巴中市将规划投资11.3 亿元,争取到2018 年,全市实施项目学校470所,建设校舍53 万平方米,基本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在平昌县,“全面改薄”已经完全改变了一些偏远的村小。走进元山镇复兴村树人小学,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栋雄伟、坚固的建筑,两进四合院的设计将1-4 年级和幼儿班的学生合理地分布在每间教室,教师宿舍、“小伙房”、图书室等一应俱全。
“这是我们最好的村小,有103 名学生。”元山镇中心小学校长谢云峰介绍,当地政府对薄弱学校改造和村小标准化建设有项目、有要求,2015 年,已完成了3 个村小的标准化建设,今年还有3个项目要上马。
硬件条件要“翻身”,教育软实力也不能“拖后腿”。近些年来,巴州区大力实施“集团引领,圈次发展”模式:根据办学条件和水平差异,将全区学校划为三个“圈次”,对同一“圈次”内的学校在基础建设、师资配备、生源分配、干部任用、考核评估等方面同等对待,同时以“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名校”、“名校+民办校”、“名校+名企”等方式组建各类教育集团,形成三个圈次及各个教育集团间互相帮扶、竞争、追赶的机制,以促进整个区域教育均衡。
“当前的‘读书难’,并非是学生没有学上,而是能不能‘读好书’的问题。”巴州区教体局局长李枰德说,巴州区教育扶贫工作紧紧围绕如何破解教育均衡难题,以问题为导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寻找发展思路。教育发展均衡了,“上好学难”、“择校热”、上学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教育也就为实施全面扶贫攻坚解除了“后顾之忧”。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扶师
新学期到了,巴中二中副校长吕安平格外忙碌,她除了担任本校的高二政治课,还要到几公里外的春蕾学校协助管理工作。每天,她几乎小跑着在两校之间穿梭。“主要是帮助他们稳定师资,想了很多办法把二中的规范管理经验‘移植’过去。”
吕安平介绍说,春蕾学校是巴州区建立最早的民办学校之一,但由于长期以来管理不规范,教师流失严重,导致教育质量严重下降,学校发展陷入艰难。
按照巴州区“集团办学”理念的要求,巴中二中2014 年成立了教育集团,派出副校长一名和包括骨干班主任在内的21 名教师到春蕾学校参与管理、教学工作。“做到教学研究、课程安排、学生考试、教师考核、校园活动等方面‘同步走’,实现‘深度帮扶’。”吕安平说。
这边,巴州区用“结对子”的方法提升薄弱学校教师素质;那边,通江县则以多级培训的方式稳住山村教师队伍,促进专业成长。
“我们架构起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培训体系,全县一盘棋,建立培训台账,避免了多头、交叉、重复培训,对参加培训的各级教师还进行跟踪管理、回访,以督促见到成效。”通江县师训股有关负责人王红梅介绍。
“身边的榜样对偏远山区教师也将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通江县教育科技体育局局长杨文介绍,近年来,巴中市走出了许多“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全国师德楷模”“全国模范教师”“四川省优秀教师”等,不少都来自通江县的边远山村,用几十年矢志不移的坚守和奉献,托起了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希望。
巴中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山多路远,城乡之间、区域内部间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为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师资源的需求,近两年,巴中市组织成立了180 支“名师支教队”,深入到三县两区的贫困乡村学校开展送教活动,累计送去优质课、示范课、科研专题讲座1万余课时,受益师生30余万人次。
“我们建立了‘师生诉求、薄弱学校、靶向治疗’三本台账,实行订单式服务,把全国、省、市的专家名师送到真正需要的乡村学校,帮助他们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负责实施“名师送教”活动的巴中市教科所所长文江邻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