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春花别样红

29.04.2014  15:23

沿着山路,记者来到距通江县城100公里外的偏远乡镇——空山乡。

  极目之处,尽是马铃薯和猕猴桃。2007年,空山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700元,通过实施连片扶贫开发后,2013年达到了5381元。

  空山乡龙池村一位72岁的老人说:“大山可以见证这个山村的变迁。

  空山乡的变迁,仅是我市推行连片扶贫开发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巴中市立足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区域实际,探索出了以城乡统筹、全域扶贫为主攻方向的特困山区“1+5”连片扶贫开发模式,即按照“规划连片、公路连通、产业连带、新居连块、设施连网、服务连城”的思路,打破县、乡、村行政界限,将全市农村连片规划为100个扶贫开发区,每年分县区启动实施12-15个片区。“1+5”模式“1”即在每个连片区内,实施以巴山新居建设为龙头,“5”即围绕巴山新居,配套推进的产业培育、乡村道路、教育培训、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建设。

突出规划引领资源整合
统筹推进区域扶贫攻坚

  早上沿村里新修的入户水泥路转上几圈,中午打会儿羽毛球,晚上在广场上跳会儿坝坝舞。南江县沙河镇红光村74岁的老人张连德说,自己做梦也没想到,晚年能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近年来,红光村通过规划引领,实行路、水、林、居、产业统筹发展,按照“文明现代、品质特征、功能配套”规划建设“巴山新居”聚居点。建成巴山新居100套,实施农户风貌改造156户;建成集中供水点3处,打通金星至呼尔垭环线公路,修复完善灌溉渠堰3.6公里,同步建成便民服务、农民培训、文化体育、卫生计生、综合调解等公共服务阵地。

  在统筹推进扶贫攻坚工作中,我市坚持“中心村的建设必须突出规划引领,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充分把握“先策划后规划、先全域后区域、先总体后专项”的要求,分年度分片区提前半年编制“1+5”连片扶贫开发规划。

  2011年来,全市已分年度编制了51个"1+5"连片扶贫开发规划,共整合40余个部门项目资金21.19亿元,项目区累计完成投资73.06亿元,新修硬化乡村道路2083公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基地42.32亩。

  “住什么,做什么,有政府引着我们怎么干。”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猕猴桃种植大户王明新说。2012年,王坪村依托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保护性建成巴山新居132套,发展红心猕猴桃1100亩,观光农业70亩,带动13户贫困户住进了新居。根据统一规划,在政府的指引帮助和企业的带动下,王明新等12户村民种起了红心猕猴桃。

  “我种植了4亩多红心猕猴桃,今年能够试投产,明年进入丰产期。按照预期,丰产期我的收入一年能达到8万元,比以前的家庭收入翻了4番。”王明新说,“我们真正体会到了政府和企业‘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的承诺。

整村推进与分类推进统筹结合
新居建设与产业发展齐头并进

  清晨,站在平昌县元山镇中岭村对面的高庙山上,远远望去,富有川东北民居特色的“小洋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中,田野间的蔬菜种植基地一个接一个,水泥村道四通八达……

  过去,中岭村是典型的贫困村,2011年,该村开始启动“巴山新居”聚居点建设,采取政府补贴与农户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共建巴山新居165套;新建集中供水点4处,教学用房380平方米,配套建成了便民服务、农民培训、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阵地。

  中岭村的建设,是我市连片扶贫整村推进和分类推进的典型。

  在全市100个连片扶贫开发片中,每个连片扶贫开发区涵盖2-5个乡镇、15-25个村,在每个片区内规划建设重点镇、中心村,在每个行政村中规划建设2-4个巴山新居聚居点,每个聚居点又通过道路、产业发展的方式连成一片。通过中心村、聚居点的建设,有效改变了农村乱修乱建、重复修建、分散居住基础设施难配套等问题。全市规划建设重点镇41个,中心村80个,居民聚居点2380个。截止目前,全市已完成24个连片区建设,12个正在巩固提升,新启动实施15个连片扶贫区,项目区已累计实现减贫26.15万人。

  我市坚持“新居围绕产业建、产业围绕新居转”的思路,将新居建设和产业发展统筹推进。平昌县启动实施的驷马-元山-得胜-白衣-江口镇五大片区连片开发,整村推进31个重点贫困村扶贫开发,覆盖9.8万贫困人口。在驷马镇,立足水资源丰富和湿地保护,做好“”的文章,围绕“驷马水乡”,建设生态旅游;在得胜镇,念好“”字经,发展以玉米、食用菌为主的旱作农业。

  200亩水产养殖休闲区、150亩大棚蔬菜种植区、200亩葡萄园区和500亩杂柑展示区……在恩阳区恩阳镇,这样的特色产业园目前遍布整个项目实施区域;邻近的渔溪镇因地制宜,在全镇布局了莲藕种植示范村、核桃种植带等“造血”功能的中长期产业。

农业农村农民加速转型
新型生产关系日益形成

  走进南江县黑滩乡南鹰村,在一片片青翠欲滴的茶园里,采茶茶农随处可见。

  2011年,南鹰村启动实施连片扶贫项目,建成旱坝子、蒲家坪两个聚居点,聚居农户206户,改造土坯房145户。同时,南鹰村依托市级龙头企业元顶子茶场,借助“云顶茗兰”、“光雾茗兰”品牌,按照“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吸引180多户村民加入茶叶协会。2012年以来新植南江大叶茶550万株,全村茶园面积达4200亩,茶叶产值实现300万元,农民人均茶叶收入2300元。

  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正在南鹰村加速形成。

  随着我市连片扶贫工作的纵深推进,传统“三农”随之转型。

  连片扶贫开发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特色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流通服务业、乡村旅游业“六大产业”在农村初步形成,特色产业基地、重点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技术不断创新,切实加快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步伐。

  南江县长赤镇青杠村在实施连片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的玉堂水库,高标准建设玉湖半岛渔村,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过土地流转,该村在“巴山新居”聚居点内建起了广场休闲区、滨湖别墅区、滨湖景观区。先期入住的50多户村民已经没有可供传统种植的土地了,他们纷纷搞起了旅游业,其中80%的村民靠旅游增收致富。
  “就新入住的50户村民,年人均纯收入比2011年增长了2000多元。靠乡村旅游带动,有村民已月入万余了。”青杠村支部书记王泰山说。(巴中日报 潘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