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推进“巴山新居”建设 探索贫困地区新型城镇化
(记者 杨迪)近年来,位于川东北秦巴山腹地的四川省巴中市,在推进以“巴山新居”为抓手的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中,将新型城镇化建设理念注入其中,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在“统筹城乡”理念主导下有效实现新型城镇化的路子。
“巴山新居”让贫困山区变模样
巴中市位于秦巴山区腹地,是国家确立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近年来,借秦巴山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实施之机,巴中市大力推进“巴山新居”建设,以新农村聚居点建设为载体,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公共服务和社会文化加快融合,并将它作为实现扶贫攻坚与全面小康双重目标的切入点。
据巴中市扶贫移民局局长王伟介绍,截止2011年末,按照国家2300元贫困线标准计算,巴中市尚有86万余人没有摆脱贫困,其中80%居住在农村。
通江县空山乡地处通江县北部高山区,是通江最偏远、最落后的贫困乡。通过运用“县为单位、整合资金、连片开发、整村推进”的新模式,空山乡和相邻的诺水河镇、两河口乡25村,共投入资金2.1亿元,经过3年建设和近几年的发展,不但25个核心村实现脱贫,还辐射带动周边十多个村的发展。
仅2013年一年,巴中市就让12.39万人住进了“巴山新居”。安居还需乐业。在规划阶段,巴中市就坚持“产村一体”的发展思路。
“‘巴山新居’建到哪里,农业现代产业就集中到那里。”巴中市委书记李刚表示,产业是“巴山新居”工程的重要支撑和核心内容。
平昌县是国家生猪养殖大县,仅在“元山-得胜”一线就集聚了全县40%以上的养殖大户,他们绝大多数都曾在福建、广东等地打过工。随着当地养殖业的兴起,国内著名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温氏集团和雨润集团也相继在平昌落户。
过去,巴中农村大批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耕地撂荒现象突出;现在,通过土地流转、吸引产业龙头企业投资,农村闲置土地资源被盘活,农业生产模式也随之改变。
“过去我们种水稻、小麦和玉米,一年下来挣不到5000元,想挣钱只能出去打工。”61岁的南江县东榆镇槐树村6组村民汪桂昌现在把家里的近8亩土地流转出去,每亩土地的流转收益按1200斤稻谷的总价折现,一年下来光土地租金就收入1万元左右;此外,她还在林业公司上班,负责给苗木基地翻土、除草,月收入能达到2000元左右。一年下来,汪桂昌一人就能收入3万元以上。
创新建设模式 尊重群众意愿
苏山村位于巴中主城区北面,当地的“巴山新居”建设由巴中市宏昌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目前,苏山村的中心村建设基本完成,800余套小高层楼房和配套设施建设也已完成,所有资金均由宏昌公司先行自筹自投。
此外,围绕中心村,宏昌公司还规划了桃园、杏园、李园、玫瑰园、梅花园等多个现代农业观光园,有的已经开始投产。此外,宏昌公司还在巴州区政府政策和资金扶持下,打通了与巴中主城区的连接线并将全村村道路全部硬化,实现了网络化。
宏昌公司的法人代表李成蓉表示,未来的苏山村将是一个集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以及山地运动为一体的具有城市风味的新农村综合体。
记者了解到,苏山村“巴山新居”建设属于在政府引导下的“统一规划,市场化建设”模式,这是巴中市两大新农村建设模式之一,其特点是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具有很强的可复制性。另外一种模式是政府主导下的“统一规划,自主建设”或“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规划,联合建设”,这种模式一般用在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偏远、贫困地区。
“巴山新居”规划的建设周期长达10年,据巴中相关部门测算共需投入730多亿元。投入不菲,算好“经济账”显得更加重要。
“从分散投入向整合实施转变是‘巴山新居’的一个显著特点。”巴中市统筹城乡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明向记者介绍,巴中市将涉农项目政策性资金集中捆绑投入,地方财政也配套安排公共财政资金进行专项投入。同时,巴中还强化金融投入,组建巴山新居建设投融资公司,搭建融资平台;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吸引龙头企业进行产业投资;探索将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化,积极争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
根据规划,巴中市将在2011年至2020年10年间完成41.39万户贫困户、受灾户、避灾避险搬迁户的新居建设。但在这40多万户中,有6.25万户有意愿到城镇购房或建房落户,有6.21万户愿意在原址上进行改建或散居。
“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巴中市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重新规划了建设巴山新居的总户数,积极鼓励农民自主投入建房并以农民自筹资金为主。
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 让农村快速融入城市
“巴山新居”实施以来成效初显,革命老区、贫困山区的落后面貌逐步得到改善,一座座新居正在秦巴山区崛起。同时,通过“巴山新居”建设,老区巴中的新型城镇化之路也有了坚实的基础。
巴中市总人口400万,其中,农业人口325万。2013年,巴中市城镇化率33%,低于四川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刘明认为,以33%的城镇化率论,巴中市目前的城市人口大约在130万人左右,其余270万人主要散居在广大农村,如果用10年时间让这270万人中的50%以上实现聚居,又可实现130万人的城镇化。即使从静态角度看,到2020年,巴中市也可以达到全省城镇化平均水平。
巴中市提出了“四级城镇体系”建设构想,即:1个中心城市(巴中主城区)—3个副中心城市(三个县城)—40余个重点镇及180余个乡场—180个中心村及2380个聚居点。这个构想的亮点在于通过“180个中心村及2380个聚居点”的建设,达成“农民就地变市民”目标。
平昌县城北面和西面方圆300平方公里范围内各乡镇是该县传统经济腹地,也是平昌城市建成区的延伸。据当地干部介绍,未来若干年,在这个圈层内,以建成区为龙头,以重点镇、中心村、聚居点为支撑,将集聚平昌最多人口、最大经济产能、最繁荣的城市文化、最便捷的交通基础条件,并辐射带动其他地域的发展。目前,通木、中岭、巴灵、民意、石马、创举、元峰、天生等十多个中心村、聚居点,已经初具产业规模。
刘明认为,“巴山新居”中的中心村与聚居点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而是新型城镇化的底部基础。
“要让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城市,除了基础设施建设要跟上,社会事业发展,尤其是社会保障的同步跟进十分关键。”刘明说,在“巴山新居”建设总体规划中,包括了16个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方面的配套规划。今年,巴中市将在户籍制度、农村产权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方面进一步发力,目标是“要让广大居住在中心村、聚居点的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他们就是住在城市里”,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