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开放合作打造全国扶贫攻坚示范区

28.04.2014  10:14

—— 访四川省巴中市委书记李刚

  《中国改革报》记者 王进 何子蕊

  面对我国目前特困地区仍有上亿扶贫对象的现状,习近平总书记在慰问河北省阜平县困难群众时曾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秦巴山区的巴中市,近年来积极探索扶贫攻坚脱贫致富新途径,取得显著成效。201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86亿元,比2010年的22亿元增长10倍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超过30%,增速连续3年位居四川第一。

  曾经以“老少边穷”著称的巴中,为何能异军突起?其成功经验能否为我国众多贫困山区的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示范和借鉴?本报记者日前对中共四川省巴中市委书记李刚进行了独家专访。

   把开放合作作为追赶跨越的生命线

  “发展滞后、发展不足是巴中最大的市情,发展水平不高是巴中最大的现实”。李刚说,市委市政府清楚地认识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仍然是现阶段巴中面临的根本任务,要在这样一个特殊区域实现发展,必须从战略性、系统性角度考虑问题。

  李刚说,针对巴中处于成都、西安、重庆三大城市中心和关天经济区结合地带的特点,早在2011年市委市政府就从战略高度对巴中进行定位,其目标是把巴中建设成北向、东向发展高地,川、陕、渝、甘结合部中心城市。

  李刚认为,巴中的发展需要“推车上坎,开放兴巴”。其目的是打开心门,开放合作;打开山门,迎四海客商。其核心发展理念是:从党员干部做起,苦干实干,创新创造;对外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扶贫攻坚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巴中后发赶超。

  “谁走在对外开放的前列,谁就抢占了发展高地。”李刚告诉记者,改革开放不仅仅是沿海地区的事情,对于今天的巴中而言,开放合作就是巴中加快发展的“生命线”。要打开山门,打开心门,更要提高效能;要着力解决思想僵化、生搬教条,不想办法、只找理由,只盯眼前、不顾长远等错误观念;要从思想、策略、行动上塑造没有围墙的巴中;要着力吸引更多投资者进入巴中。

  巴中市委市政府把开放合作、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的必然选择,实施招商“一把手”工程,建立以县区、园区为主体,市县领导联系招商引资项目制度;在全省率先做到市级审批事项最少、时限最短、效率最高;实行“负面清单”,降低民间投资进入“门槛”;实行精细化、“保姆式”服务;着力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近3年来,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连续翻番。

  目前,中石化、达芙妮、雨润集团等一批投资上亿元的产业项目相继落户巴中。规划建设面积达50平方公里的省级开发区——兴文新区,已有45家企业入园,被列入全省“51025”重点产业园区发展计划。投资150亿元的盘兴物流园和投资50亿元的西部商贸城等一批综合性商贸物流市场加快建设。一县区一园区一主业格局基本形成把深化改革作为科学发展的持续动力。“目前,巴中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集中体现在市场活力与区域追赶发展要求有差距、行政效能与公共服务需求有差距、社会公平正义与广大群众的期盼有差距。”李刚说,这些差距问题的深层次根源在于我们的一些体制机制不合理、不规范、不健全,不适应发展新形势。面对这些突出矛盾和制约,我们不深化改革不行,不全面推进改革也不行,不加快改革更不行,唯有全面深化改革,赶超发展才有希望。

  李刚表示,我们一方面要以加大开放力度倒逼改革,向市场要活力。着力经济体制改革,要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和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切实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社会治理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另一方面,要通过改革破除现有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和障碍,从根本上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释放发展活力;从根本上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提升现代社会治理能力;从根本上理顺市与县区之间、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提升行政效能。

  在改革时序安排上,李刚谈到,力争到2015年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行政审批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性成果,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同时,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还要注重把握好五个方面的问题,即坚持深化实践,不另起炉灶;坚持问题导向,不脱离实际;坚持于法有据,不凭空想象;坚持促进发展,不偏离方向;坚持尊重首创,不脱离群众。

  李刚表示,只要有利于巴中发展,只要不损害群众利益,只要不对未来可持续发展带来损害,我们都愿意开先河,大胆改革,勇于推进。

   把扶贫攻坚作为致富奔小康的总抓手

  “四川省委王东明书记在刚刚召开的川东北经济工作会上,希望川东北地区要大力推动‘巴山新居’建设,切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这三句话让我们深受鼓舞”。

  李刚说,巴中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核心区域,全域扶贫是巴中最大的民生,也是新时期最大的任务。要实施全域扶贫,必须把扶贫攻坚作为全市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把扶贫攻坚放在省委提出“三大发展战略”尤其是多点多极支撑战略中来系统谋划,总体推进。

  李刚表示,要把“巴山新居”建设作为扶贫攻坚工作的切入点,新农村建设的总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举措,实施“一城两翼三副十镇百中心村组团”发展的重大基础民生工程,全面切实推进。计划用10年时间完成建设,实现建一片成一片、发展一片致富一片的目标,不仅让农民群众住上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

  为切实抓好巴山新居建设,巴中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标准由群众定、规划由群众议、新居由群众建、社区由群众管”的方向,充分发挥群众在建设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没有产业的新居看似今日之喜,实是明日之忧。”李刚说,在建设“巴山新居”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产业先行,产村相融理念,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力求做到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宜居宜业、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做到“三聚集”、“六统筹”,即人口、生产要素、产业聚集,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体制统筹。

  李刚介绍说,自2011年以来,巴中市已建设重点镇9个,已建成中心村38个、产村相融的新村聚居点935个,36.73万人搬入“巴山新居”。其中,平昌县元山镇所有11个村,村村有产业、有企业,户户有就业。

  李刚表示,2014年,全市“巴山新居”计划新建中心村22个,建设新村聚居点310个。曾经贫穷落后的革命老区,即将呈现出村村有产业,人人有活干,户户奔小康,处处换新颜的美好场景。(巴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