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民生工程和民生实事工作回眸

15.03.2014  15:08

        从麻柳湾大桥、回风大桥通车到望王山主题运动公园竣工,从大佛寺滨河路整治到城市风貌改造,从干净整洁、漂亮优美的“巴山新居”到城市宽阔平坦的街道,从河道治理、水利工程实施到全域扶贫,从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到全市政务服务大厅提供一站式办证服务……巴中的软硬环境在逐步优化,人民生活水平在稳步提高,幸福指数在不断攀升。

        从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看民生政府的责任担当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及成员2013年度述职报告中,一组涉及我市民生福祉的数字吸引了记者眼球。2013年,我市实施重点民生项目40多个,民生投资190亿元,城镇新增就业人口3.2万人,拆迁安置还房417万平方米;解决农村22.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硬化改造破损油路550公里、乡镇断头路和联网路310公里,硬化乡村道路1600公路,城乡居民参合率达到100%,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基本全覆盖;新建农村学校校舍24万平方米、标准化村卫生室200个……纵观从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水利工程及河道治理生态保护工程和城市风貌打造、学生营养餐计划的落实,实施的所有项目无不都是围绕着科学发展、改善环境、改善民生这个主题。

        《辞海》于“民生”之解为“人民的生计”。孙中山则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哪些项目该列入民生工程?又如何保障确定的民生项目真正落实?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2013年初,市委把民生工程和民生实事办理作为一个重要议题列入常委会议程,不但审议民生工程、民生项目,还对民生实事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每个月、每个季度都要听民生工作汇报、督促民生项目施工进度,看民生实施落实资料,因而各项民生工程都得到了不折不扣地执行。

        回顾和梳理省委、省政府下达的2013年“十项民生工程”目标任务,项目涉及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安全饮水、安居工程、生态环境、文化体育等9个大项、105个小项,总投资68.98亿元。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实际完成投资71.55亿元,超额完成任务。除了完成省上的“规定动作”之外,我市在民生改善上还有“自选动作”,结合实际自主选择“十件民生实事”,件件都有着落。

        翻开过去一年的民生工作台账,一串串数字恰似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谱写出市委、市政府关注民生的赞歌,实现了对老百姓的承诺,回应民之所想、民之所盼,将民生实事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秦巴山区扶贫及省委三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巴中迎来规模更大、涉及范围更广的惠民大行动。

        2013年6月18日,市委书记李刚上线我市“阳光问政”节目,主题是民生问题。李刚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改善民生是党委、政府的第一责任,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在前进的道路上,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李刚的话语,正是市委深化改革,补齐民生短板,维护社会公平的最好写照。

        “这届市委是特别务实的一届市委,是为老百姓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的市委;这届政府是敢于担当的政府、敢于负责的政府,风气更正、民风更纯、干群关系更融洽。”刚从望王山休闲健身下来的退休职工弋程志对记者说。

        民生资金大投入、民生项目大推进,我市奏响“民生为本”最强音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市各级党政确立的神圣职责和终极目标。办实事、做好事、解民忧、促发展,巴中的民生工作实实在在,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务实的作风赢得了市民的广泛赞誉。成绩的取得,源自市委、市政府一班人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带着真情和责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追求、作为第一目标的大民生理念和肩负的神圣使命。

        回风广场的诞生,就是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服务民生的最好例证。有人估算过回风广场土地的价值,仅土地出让金就可以让政府财政增加收入2亿多元,然而市委、市政府却舍弃2亿多元的财政收入,反而还拿出几百万元钱来修建回风城市广场,这笔账划算么?从表面上看,政府的经济收益确实损失不小,但无形的收获却是无价的。为了改善回风片区的人居环境,丰富市民的娱乐生活,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办好这件民生实事,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觉得值!

        如今,回风广场成了人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目前,巴城休闲广场规划面积达44公顷,已建成巴人广场、白云台城市广场和回风广场、江南老城魁星楼广场、桑园坝广场,规划实施结束和正在实施的有西华山隧道口、柳津桥至回风亭滨河带、佛江路及江北滨河路、莲花山小区、园艺场东出口等10余个街头绿地。

        以我市财政2013年投入民生的资金来说,市委、市政府强化民生和贯彻民生政策为导向,坚持和形成民生投入常态机制,推进财政职能向公共财政、民生财政转变,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新增财力的50%以上投入到大民生中,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主要投向。突出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的投入以15%逐年递增,用在教育、医疗、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等领域改善民生的钱越来越多。我市“十件民生实事”涉及26个小项上,年度投入项目资金超过5亿元;在乡村道路建设上,完成270公里通乡公路、1400公里通村公路建设;在教育文化上,完成22.96万平方米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建设,建成文化大院379个,建成文化示范村251个,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307场次;在扶贫帮扶上,完成各县(区)实施的连片扶贫开发区内5110户特困户帮扶工程;在社会保障上,将全市普查出来的大病患者、精神病患者、重度残疾者全面纳入低保;在城市建设上,建成特色商贸街道5条,建成商贸街区8条;在医疗服务上,建设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家,建设甲级卫生室540个;在电网建设上,完成了148千米农网改造工程,并确保了供电质量安全。民生资金的大投入,民生项目的大推进,奏响了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改善民生的最强音。

        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则以民众视角倾听民众呼声、关注民生冷暖、培育公民意识、行使民主权利、追求民主价值,从生活质量到生态环境,市委、市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不懈地拓展着民生工作的内涵与外延。

        就以城市风貌改造而言,当初很多市民不理解,不少人认为河道整治和城市风貌改造不必花这个冤枉钱,个别人还冷嘲热讽。市委、市政府一班人认为改造城市风貌决不是什么“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而是为人谋福祉的“幸福工程”,更是大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切实改善民生、创造宜业宜居环境的需要,是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城市品位的现实需要,力排众议并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推行。

        在巴中主城区风貌改造带动下,通江、南江、巴州、平昌和恩阳也纷纷结合当地实情,打造出了一批市容综合改造示范项目。巴河得到疏浚,防洪能力提高,过去沿河两岸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的现状得到了彻底改善,河岸边乱修乱建的房屋被漂亮的鲜花和绿地所取代。经过改造的城市风貌和环境焕然一新,一大批项目落户巴中,省内外客商纷至沓来。如今的巴中,碧水蓝天,城美水美,宜居宜业,人民的幸福指数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