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巴山新居+”引擎精准脱贫

08.04.2016  10:29

 

 

巴中市通江县空山乡新村一角。

 

巴中市平昌县驷马水乡引爆乡村旅游。

 

 (苗志勇 王兴元)“来了,银耳莲子羹、板栗炖土鸡,请慢用。”2016年4月6日上午,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灵山镇民意村“巴灵客栈”农家乐老板李海在五桌客人间蝴蝶穿花般地忙进忙出。去年以来,李海经营农家乐赚了20余万元。从巴灵台山上搬到中心村的李海说:“住进了巴山新居,就甩掉了贫困帽子。

        作为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区之一的巴中市,2011年以来,围绕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目标,以“巴山新居+”为统揽,建设全国脱贫攻坚先行区,加快老区群众致富奔康步伐。

        “+农村廉租房”,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

        4月5日,在巴中市通江县唱歌乡麻坝坪中心村,建卡贫苦户金明云在租住的新居前院坝里编背篼,身后,青瓦白墙、斗拱飞檐的巴山新居拔地而起。“每年只交225元租金,比山上住起舒服多了。

        金明云家原来的三间土坯房日晒雨淋三十多年,早已屋漏墙颓、摇摇欲倾。独自照顾两个娃娃的他,给父母治病四处欠债,别说修新房,就是补旧房,也囊中羞涩。“建新房要十多万元,危房改造补贴2万、项目补贴四万多点,自己还是得掏五六万,实在拿不出。”他连新房梦都不敢做。

        在巴中,危房户、无房户并不鲜见。到2010年底,全市还有农村危旧房(土坯房)和地质灾害区、边远高寒山区41.39万户、153万人,其中,贫困人口87.1万人,贫困发生率27.2%。

        2012年,巴中市在四川省率先建设“农村廉租房”。在巴山新居建设中,按5%—10%比例配建农村廉租房,特困户每年交200-800元租金即可入住,确实交不起租金的,安排公益岗位,以劳抵租或减免,让危房户、无房户同步实现安居乐业梦。巴中市还建立农村廉租房推出机制,每年召开一次村民代表大会,对特困户、无房户进行公开评议,让最急需帮扶的贫困户有房住、住好房。目前,巴中市已建成农村廉租房3705套,配套农村公益岗位5000多个,近6000名农村特困户实现了安居乐业。

        “+特色产业”,让贫困群众鼓起钱袋子

        4月5日上午10时许,四川巴中恩阳区凤凰包村的猕猴桃园里一派忙碌,20多位村民有的除草,有的上架,有的拉绳……“土地租金、园区务工工资、年底红利,一年就有1万多元。”村民张德仲说。

        近年来,巴中市坚持“产业先行、产村相融”的理念,大力实施“巴山新居+特色农业+生态旅游”,让贫困群众“搬得进、留得住、发展得好”。一是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六个盘活”(承包地、山林、农房、闲钱、闲人和集体资产),加快建设回乡创业飞地园区,连片发展核桃、茶叶、巴药“三百工程”近200万亩。二是突破发展乡村旅游。实施“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改造,将旅游元素融入到“巴山新居+”工程中,2015年,巴中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655.2万人次,2.3万村民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就业或受益。三是打造“巴食巴适”公用品牌。大力发展椴木耳菇、高山茶叶、食饮巴药、生态畜禽等8类“巴食巴适”特色优势农产品,建设“巴食巴适”农产品电商服务中心,打造可监控、可追溯的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网络,将巴中特色农产品的绿色生态优势转化为价格和竞争优势。

        目前,全市已种植茶叶54.6万亩、核桃100.6万亩、巴药39.8万亩,建成旅游扶贫示范村100个。“巴山新居+”实现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逐渐从根子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社会保障”,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

        “现在的医疗政策好!贫困户生病住院还能报销两次费用。”巴中市平昌县驷马镇民众村的建卡贫困户杜秀兰感激不已。前不久,她因肺气肿住进了驷马镇卫生院,治愈后,共花销医疗费3050元。经过“新农合”政策和建卡贫困户上调5%的报费率报销住院费后,杜秀兰仅花了603.5元。

        在巴山新居建设中,巴中市推行“+社会保障”,让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在巴山新居聚居点建设集娱乐、就餐、休息于一体的“巴山新居日间照料中心”,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白天入托接受照顾和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缺乏照顾的实际难题。在巴山新居聚居点完成改造农村薄弱学校350所,建成“宽带网络校校通”学校近700所,实现农村儿童小学低段就近入学、高段适度集中;在新居建设职教培训基地,加强贫困户技术培训,增强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村村建起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小病”不出村;从全市县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统一抽调中高级职称医护人员,组建38支专家医疗队,免费对699个贫困村逐一进行医疗救助;市县两级政府共同建立医疗卫生精准扶贫专项基金,首期筹资5300万元,在乡镇试点建立政策兜底救助中心,解决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老大难”问题。

        “+现代文明”,让贫困群众形成好风气

        文化广场上载歌载舞,文体活动室里弹琴唱歌,留守之家内写字作画……成为巴州区花溪乡新庙新村群众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巴中市坚持在“巴山新居+”建设过程中推进先进文化、精神文明、淳朴乡风“三到村”,构建起贫困山区农民的精神家园。推进建设“文化院坝”,创新乡村治理,探索推行“三不三议三自主”村民自治、村“两委”+小区管理委员会自治、联合党支部和管委会共治等方式,推行网格化、数字化管理,“菜单式”服务到户、矛盾调解不出村,指导制定村规民约,整治封建迷信、盲目攀比、酒席泛滥等突出问题,农村新风扑面而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