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干部住村领导包村增收

02.12.2013  11:49

干部接地气 群众得福气——聚焦干部住村领导包村增收活动

        编者按

        2010年11月以来,按照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十二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翻番的目标要求,我省启动实施了干部下乡住村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在这一活动号召下,6000多名领导干部走进农家小院、田间地头,他们问得最多的是“收入”,谈得最细的是“增收”。

        干部接“地气”,群众不客套,上下齐心干实事,犹如一股温暖的春风吹拂在三晋大地。干部作风的转变,群众积极性的高涨,也为我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心系百姓谋增收

        核心提示

        在三晋大地的田间地头,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带着真情、带着责任、带着问题深入基层一线,与当地群众攀穷亲、结农缘,切实听民声、察民情、帮民困、解民忧,点点滴滴的小事,拉进了干群关系的同时,也见证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历程。

        A发展不能等、靠、要

        自然条件差,交通闭塞,生产生活不便,是导致我省不少地区落后的原因。然而思想上的“等、靠、要”,似乎比贫穷更让人警醒。

        省科技厅厅长贺天才的包村点是汾西县马沟村。他发现干旱缺水、土地贫瘠、农业生产粗放落后的特点,村民对科技的应用完全没有概念。他深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必须立足当地、依靠科技。

        两年多来,每引进一个新品种,每推广一项新技术都引起了当地及周边群众的关注,土窑洞种蘑菇、脱毒种薯、大棚蔬菜等技术已经覆盖全县,多个项目成为当地的科技示范中心,肉鸡养殖形成产业规模优势,蘑菇、玉露香梨成为新的产业增长点。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06元,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达到5512元。

        跟马沟村一样,五台县兴元村村民也感受到了领导包村的魅力所在。

        兴元村是省监狱管理局局长句轶旺的包村点。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064元,人畜饮水全靠雨水解决。包村以来,句轶旺先后10多次深入村里,自带用品,吃土饭,睡土炕。在田间地头,在村口路边,在百姓炕头与村民交流,与村干部沟通,了解村民生活状况,摸干部的想法,听村民的诉求。目前,兴元村逐步形成了短期增收和长期致富相结合,传统农业和现代种植相结合的增收新路子。

        句轶旺深深感到,农村之所以贫穷,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村民总体素质偏低,“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他说,村民通过培训,以及跟专家、教授的交流和思想碰撞,变化很大。但是农民思想的转变,需要几代人共同的努力。

        B把脉问诊定规划

        每个住村干部在开展工作前,都在调研上下足了功夫,因为只有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才能保证农民的稳定增收。

        今年4月,上堡村成为省司法厅厅长崔国红的包村点。此后,这里就成了他时刻牵挂的地方。

        “要培养自身的‘造血功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好增收创收……”崔国红在他的住村日记中,记下了当时的真切感受。

        上堡村是平陆县的一个偏远小山村,全村现有300多口人,以种植小麦、玉米和红薯、栽植核桃为主,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000多元。

        结合村里实际,他与村干部制定出种好经济林、养好牛羊猪、搞好外务工、办好加工厂、自我发展好的“五好村庄”发展规划。建设玉薯加工厂是崔国红比较关注的一件事。每到村里,他都会听取汇报,了解进展。他觉得,玉薯加工厂是群众致富的“发动机”,建立具有现代企业机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责权利明晰的经济实体,可以为农民增收添持续动力。据悉,截至目前,今年全村总收益126余万元,人均收益约5000元。

        深入一线,贴近实际,科学制定增收规划是包扶成功的关键。很多包村干部在帮助农民发展产业的同时,也在思考农村发展的规划问题。

        光明村是临县林家坪镇党委书记郝振杰的包村点。该村紧邻镇区,由3个自然村组成,全村637户、2083口人。三碛公路通村而过,交通便利,农民收入主要以红枣加工、搞运输和外出务工为主。

        包村以来,综合各方面条件,在实地考察、座谈研究、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他帮助村内制定了《“十二五”期间农民收入翻番五年发展规划》,主要内容是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栽植优种核桃林,培训优秀青年、农技骨干,发展红枣加工企业,促进群众多渠道增收。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29元,同比增长20%。

        郝振杰认为,适合发展什么产业,怎样发展,不应该只靠摸着石头过河。有了详细的规划,无论是对扶贫工作还是农村发展,都更有针对性。

        C着眼长远增后劲

        一个寻常的冬日,阳光洒在冰冻的大地上。“陈部长,又来了?”“来啦,想看看咱们村大棚建设的咋样了?陈跃钢一边走,一边与熟人打招呼。在排珩村百姓眼里,老陈既是领导,又是朋友。

        平顺县中五井乡排珩村是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陈跃钢的包村点。该村地处干石山区,土地贫瘠,长久以来村民以种植玉米、小麦和外出打工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包村以来,陈跃钢和村干部达成共识,先后扶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种植养殖、调产增收等13个项目,为排珩村发展争取资金300余万元等。另外,他还专程从北京中科院种子中心引进了结球生菜、紫生菜和宝塔菜等多种特色蔬菜种子,进行了试种;引入公司,建立“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每个大棚年收益超过3万元。

        养猪户王积平告诉记者,在包村干部的帮扶下,自己仅养殖一项年收入3.2万元。今年,又买了60只羊,明年收入还会再上一个台阶;村党支部书记冯贺善高兴地说:这两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保持在20%左右,包村干部的作用是显而易见,村民们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包村干部们的“务实”,带给村民们不仅是心里对增收前景的“踏实”,还有对小康生活的殷实期盼。

        永和县石家湾村是临汾最偏远、最贫困的村子之一,全村198户583口人,土地贫瘠,交通不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落后。

        石家湾村是临汾市委书记罗清宇的包村点。他多次到村里了解群众生活状况,倾听群众愿望,共谋发展良策,并帮助村里确定了发展红枣、有机西瓜、蔬菜种植、长毛兔养殖、红色旅游等五大优势产业,全力构筑规模化发展之路。记者了解,2011年石家湾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31元,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3276元,增幅为69.7%。

        在乡亲们印象中,罗清宇每次来到村里,总是马不停蹄四处走访察看,又是帮他们解决人蓄吃水、巷道硬化、危房改造,又是帮他们安装太阳能路灯、搭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村民们高兴地说,现在的干部不像以前转转就走了,而是和大家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为村民办实事,这样的干部咋不欢迎!

        记者 赵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