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居所 幸福小康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贵州实践

02.12.2013  11:49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让山村披上靓妆,农民致富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如今在贵州找到了落脚点,行走贵州大地,散落在山间、坝子里的村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贵州乡村的美丽转身,是“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生动实践。8月18日,贵州省委、省政府在六盘水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进一步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有关工作时,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指出,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作为农村小康建设有力抓手,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力争三五年内使贵州省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走进了乡村,走进了农家,为乡村带来了崭新的气象。老百姓从观望到理解,从理解到参与,从参与到感激,农民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愿望变成现实,上千万农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山青水秀入画来

  初冬时节,阳光明媚。六枝特区阿乐村掩映在青山树丛中,一栋栋青瓦白墙的农家“小别墅”格外耀眼。走进村庄,一条宽敞的柏油路穿村而过,串起两旁的民居,道路两旁安装了节能灯和垃圾桶……

  这个昔日水(城)黄(果树)路边上“灰不溜秋”的后进村,经过几年的建设,房屋变靓了,村庄变干净了,道路也变宽了,成为远近闻名的村庄。

  “别提以前有多难过了,我们走的这条路以前没有硬化,全是烂泥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哪像现在干干净净的柏油路,鞋子都不用天天擦。”60多岁的村民林显芬说。“你瞧,我们这里还安装了节能灯,每天晚上,大家都围坐一起‘摆龙门阵’。

  在阿乐,家家都收拾得干净整洁,偌大的一个村庄,几乎见不到垃圾。提到这些,林显芬尤其自豪:“现在日子好过了,我们的垃圾都自己处理,每天还有人专门打扫街道,大家都不会乱扔了。

  新房子、新生活,阿乐村建起了1000平方米的村级活动室,村民可以上网、看书,老年人可以在网上与远在他乡的亲人进行视频;古民居改造建成的阿乐民俗陈列馆,展示当地风土人情和地方民间文化艺术;标准篮球场、休闲小广场……一个个城市元素“落户”阿乐,让当地村民不出村就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阿乐村,一个贫穷、落后的百年山村,在“四在农家”建设中喜迎春风,走上了奔富的路子,人民安居乐业,处处欢声笑语。

阿乐村的变化,是贵州“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个案。2001年以来,贵州省在总结遵义市余庆县“四在农家”经验的基础上,以小康社会建设为目标,广泛开展了以“富、学、乐、美”为主要内容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经过10余年的探索和总结推广,已成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知名品牌。今年,贵州省结合学习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提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将这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品牌,提升为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品牌来打造,让一个个乡村实现了“华丽转身”。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贵州全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已有1.6万多个创建点,覆盖9000多个村、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50%,受益群众达1500多万人。

  美丽产业富民

  “美丽乡村不仅要村庄美丽,还要产业发展,老百姓腰包鼓起来。”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说。

  贵州与绿色交汇,美丽乡村流淌着美丽经济。

  进入黔东南州施秉县舞阳河边上小村庄——望城村,连片种植的果树,规范、标准。丰收后,果农们笑眯了眼。“我们村有80%的农户种植水果,种植户年均收入都在万元以上。”望城村村支书曾维军说。作为施秉县精品“水果之村”,这里455户1848人大多参与了水果种植、养殖、运输、劳务输出,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600元,远远高于黔东南州平均水平。

  这样的成果,曾维军归结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望城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时,制定“自然环境生态美、村容村貌特色美、产业发展生活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目标,将精品水果种植作为全村支柱产业,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全村精品水果种植面积已达4200亩,其中何家坝油桃和黑珍珠葡萄示范园1700亩、马鞍坪红阳猕猴桃示范园1500亩、黄花塘黑珍珠示范园1000亩,果农果品收入达650万元。

  “我们将发动所有的老百姓一起种植精品水果,然后依托舞阳河的先天优势,打造游、购、娱、休闲一体化乡村旅游胜地,带动大家共同富裕,到2016年实现真正的小康。”曾维军如是说。

  施秉县扶贫办主任田维军说:“美丽乡村发展以‘青山、碧水、绿色’为特色,调整产业结构,让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实现产业发展,村庄秀丽,人富裕。形成都市人向往的魅力乡村。

贵州的美丽乡村建设,都与当地的山水相结合,充分彰显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卷。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营造农村“天蓝、山清、水绿、地净”的优美环境,体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有的地方发展了特色产业,有的村庄发展乡村旅游……一个个生态产业屹立于黔中大地,给乡村人家带来丰厚的收入。   

财政助力 绘锦绣画卷

  11月4日,贵州省正式启动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向乡镇以下延伸,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拉动投资、扩大内需,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扶贫开发成效,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力争用5到8年时间,投入资金1500多亿元,将农村建成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幸福家园。

  事实上,“四在农家”新农村建设以来,各地整合扶贫、危房改造、财政奖补一事一议、水利、农业等部门资金,建设一批村庄整治项目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村寨;打造一批扶贫生态移民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寨。涌现了闻名海内外的美丽村寨,如“千户苗寨”“诗画渡寨”“醉美娄山关”等一批具有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和红色旅游文化村寨,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快速发展。

  贵州省还把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结合起来,按照“建得起、管得好、用得上”的原则,整合“农民文化家园”、“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文化惠民项目,打造功能完善的农村新型社区,有效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提升了精神面貌,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资金整合投入,让美丽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迅速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改善,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缩小,吸引了农村人口聚集,逐步形成了新型农村社区,实现了农村居民就地城镇化,有效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深化改革的号角,建设美丽中国,继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打造中国农村升级版,可谓正当其时。而贵州“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显示,到2017年这些基础设施全部完工后,贵州将实现“建制村100%通油路、100%通客运”;累计完成102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和5万户“小康房”建设任务;全面实现自然村通电话和行政村通宽带;在4.3万个村建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小康寨”,新增受益人口999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