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共筑小康梦 巴中市恩阳区攻坚精准扶贫纪实

25.11.2015  09:35

 

这是一组令人沉重的数字:2013年,全区25个乡镇(街道)437个村(社区),有贫困村119个、贫困人口9.3万人,贫困发生率17.4%,整体贫困、区域贫困的形势非常严峻。

 

着力创建‘全国扶贫攻坚新示范’,与全省全市同步建设全面小康!”在恩阳区第一次党代会上,该区区委书记的承诺掷地有声、铿锵有力。

 

两年来,恩阳区坚持把扶贫攻坚作为加快建设“四新恩阳”的一项全局性工作来抓,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路,走出了一条决战决胜扶贫攻坚的特色之路。

 

符合条件的一个不漏,不符合条件的一个不入

 

“长期以来贫困人口只有数量规模,没有具体到户到人,造成扶贫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大水漫灌”的方式,效果极不理想。”恩阳区扶贫移民局局长包晓鹰说。

 

扶贫必须扶真贫,精准识别是前提。针对底数不清、指向不准、针对性不强等长期困扰扶贫开发工作的问题,恩阳区创新设立“四问四看四不评”贫困户识别要求,按照“区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原则,由乡镇挂联区级领导带队,驻村干部入户,深入25个乡镇(街道)437个村(居),对群众认可的119个贫困村26429户贫困户进行识别认定,并一户一档建立专卷。

 

谁是贫困户,群众说了算。突出“民主”和“阳光”,严格按照“宣传发动、农户申请、群众评议、初步公示、村民审议、村委公示、乡镇审核、区级审批”程序,把贫困户识别工作话语权完全交给群众,责任落实在乡镇。抓住评议贫困户这一关键环节,充分让群众知晓政策、广泛参与、明白评议结果,最大限度避免了优亲厚友,防止村干部等少数人内定贫困户,出现人情户、关系户,造成评议不公、识别不准。

 

贫困户是否脱贫怎么验收呢?“以前是村上造软件、乡镇报名字、区里打收条,都是跟着感觉走。”包晓鹰说,“现在不得行了,我们建立了‘5流程评估、7大类12项指标验收’的贫困户脱贫认定制度。

 

为加强对贫困户的动态监管,恩阳区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基础上,统筹党建、扶贫、交通、国土、民政、残联、教育、水利、农发等领域数据,建立“一平台多窗口”数字农村管理系统,全方位动态监测贫困户、贫困村变化,做到返贫则入、脱贫则出、有进有出。

 

让能力最强、作风最实的干部抓扶贫开发

 

李书记起床了,今天我们把村里的几件事再研究一下。”天刚麻麻亮,恩阳区检察院派到该村的“第一书记”白云霞就开始了一天的驻村工作。“来了就想干点事。”小白说,“区里明确了脱产驻村的工作纪律,要求我们干好九件事、当好八大员,还为我们每人预算了3万元的工作经费。

 

要完成四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目标任务,必须组建一支强有力的扶贫攻坚团队。区委书记梁津华要求:“力量顶格配置、上下联动运行,要让全区能力最强、作风最实的干部抓扶贫开发。

 

区上成立由区委书记任总指挥长、区长任指挥长的全区扶贫攻坚指挥部;将全区25个乡镇(街道)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3大片区”,由区委书记、区长、副书记各包干负责一个片区;每个乡镇(街道)成立由挂联区级领导任组长的扶贫工作组;119个贫困村成立驻村帮扶工作队。

 

同时,区上每月召开一次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每季度开展一次交叉检查,让干部在学习比较中明差距、干实事、端“硬菜”、出精品。

 

全区建立了综合考核、单项考核、对区级部门和乡镇(街道)年度扶贫成效述评考核机制,采取乡镇、村、第一书记、帮扶部门‘4个相互类比’办法,对工作开展好的授予‘扶贫工作流动红旗’,差的给予黄牌警告。”区委目督办主任佘良介绍,“对扶贫工作年度目标考核后3位的乡镇(街道)、挂联工作后3位的帮扶部门在次年的扶贫工作推进会上作书面检讨;对连续2年扶贫工作最后1位的乡镇(街道)、帮扶工作最后1位的部门原则上进行组织调整。

 

条条硬措施,彰显的是恩阳区委对扶贫攻坚的空前重视。茶坝镇党委书记王朝阳说:“在扶贫攻坚的路上,我们要奋力前行,确保不掉队、能领先。

 

打捆整合,多元投入破解资金瓶颈制约

 

到2018年实现全区119个贫困村和7.2万贫困人口精准脱贫,需政府投入44亿元;到2018年全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需累计投入225亿元,其中政府投入110亿元,吸引各类社会资金115亿元。”区财政局局长朱爱国介绍,“抓扶贫攻坚必须算好投入账,做到底数清、账算明、能兑现。

 

这么多的钱光靠财政投入肯定不行!怎么办?采取“政府+市场+社会+群众”的方式,形成扶贫资金投入保障体系。

 

——深度研读省、市《决定》和“3+10”政策组合拳、市15个专项扶贫规划,认真分析各类项目、资金、政策投向,梳理出70个专项,对应编制工程建设项目182个、总投资578亿元,为今后5年争取中央、省、市项目提供现实依据和工作准备。

 

——在财政投入上,每年安排专项扶贫资金不少于5000万元用于扶贫攻坚行动;每年筹集资金不少于3000万元,建立产业发展基金、担保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及风险基金;设立贫困户产业扶持周转金,向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启动周转用、无利息的借款。

 

——在金融投入上,做实“巴山新居贷”“特色产业贷”“扶贫小额信贷”,对自愿购买或新建“巴山新居”的提供8万元(含)以下的贷款,信用度高的农户提供5万元以下免担保贷款。对有劳动能力、信用良好、有增收产业、有贷款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最高5万元,期限在3年内“免担保、无抵押”贷款。

 

——在社会投入和群众投入上,建立完善援需信息库,培育多元社会扶贫主体;抓好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工作,推进农地、农房、林木等“六个盘活”,最大限度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群众自主投入能力。

 

这是一串令人瞩目的数字:1—9月,农村产权抵押融资5000万元,实现减贫1.84万人,减贫人口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培育特色产业,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真没想到,守着同样的田地,现在一年能挣过去3年的钱。”上八庙镇断石村谢长义望着屋边那片芦笋地高兴地说,“这样下去,全家脱贫有指望了。

 

一年能挣3年钱的背后,是恩阳区推进机制创新,培育特色产业、强化利益联结,增加群众收入的缩影。

 

土地入社、集约经营、农户参与、按股分配——为增加土地收益,恩阳区将土地集中起来,采取“合作社+村支部+基地+农户”的模式,规模发展特色产业。同时,为规范、维护合作社与群众的合理收入,鼓励各地积极创新。

 

上八庙镇探索出“双优先、双保底、双分红”的“3双”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社优先流转贫困户的土地、优先安排贫困户在园区务工,土地租金保底、扶贫信贷投入回报保底,小额贷款投入分红和财政扶贫资金、社会资金投入分红。镇党委书记陈政介绍:“国胜种植专业合作社投入210万元发展芦笋300亩,总利润67.5万元。谢长义投入信贷资金5万元,占总投资的1/42,可分红利1.6万元,加上他的土地流转收入、园区务工收入等,每年收入3万元。

 

以前是望着牛羊心发慌,现在牵着牛羊奔小康。”万安乡唐家梁村村民蔡大伦说:“村里帮我从碧德养殖专业合作社借了2头牛、5只羊,签订了‘借牛还牛、借羊还羊’的协议,由合作社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疫病防治、统一销售,所得利润按照合作社占4成、我占6成的比例分成,一年可收入万把元。

 

下八庙镇天润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和“152”返租模式,带动176户社员种植红心猕猴桃1500亩和300亩油用牡丹,实现人均增收1500余元。

 

黄土变成金,小康梦不远。在这片充满生机活力的热土上,62万恩阳人正拧成一股绳,苦干实干、创新创造,冲刺全面小康。(巴中日报 苟国 赵晓波 记者 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