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拔穷根——宣汉县探索脱贫攻坚创新路纪实
巴山大峡谷深处,漂亮的”土家山寨“一角。
巴山大峡谷里的“银子洞”。
巴山大峡谷一隅。
王兴寨 刘三金宣汉宣传部供图
宣汉县庙安乡洞子村,在秦巴山区脱贫攻坚(贫困村摘帽)现场推进会现场,参会人员被眼前满山遍野的脆李所震撼,色泽艳丽的脆李密密麻麻地挂满了枝头,让人目不暇接,那醉人的绿迎面而来,沁入心脾,让人心旷神怡。
参会人员纷纷认为,宣汉县在脱贫攻坚中,攻坚克难、创新举措,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多好经验、好做法;其中产业扶贫成效尤为明显,增强了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也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探索出了新路子、新模式。庙安乡产业扶贫只是宣汉县探索扶贫方式创新的一个缩影。
宣汉县作为全省建卡贫困人口最多的县,县委把2016年确立为“脱贫攻坚突破年”,以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灾后重建帮扶一批,教育解困资助一批,旅游开发带动一批“七个一批”为抓手,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确保55个以上贫困村摘帽、4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尽管困难重重,但是宣汉底气十足!
这底气,来自于中央、省市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来自于过去几年间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打下的坚实基础和累积的经验。笔者走进农户家感受脱贫攻坚的温度,了解宣汉大地上的变化,从中探寻脱贫攻坚的宣汉创新和成功之路。
开发扶贫创新用产业撬动贫困窘局
夏季,巴山大峡谷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峡谷深处的黄连村热闹了起来。黄连村文书向应田站在土家山寨的大门口,指着颇具有土家风情的山寨告诉笔者:“我在山下开了一家农家乐。每到夏天,来大峡谷体验漂流、观看溶洞的游客络绎不绝,我的农家乐一天最多可接待300多人,毛收入达3000多元。”“土家新寨”的建设,仅是宣汉县全面实施巴山大峡谷综合开发的“冰山一角”。
针对区域性贫困突出的实际问题,宣汉将全县划分为四大脱贫攻坚片区,在每个片区因地制宜布局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即北部旅游扶贫示范区、中部山地农业发展示范区、南部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和西部农文旅互动发展示范区为带动。特别是在全县最贫穷的北部山区,重点实施了巴山大峡谷旅游扶贫开发项目。目前,巴山大峡谷景区已被列入全省100个重点项目,景区建设全面推进,罗盘顶、桃溪谷等核心景区规划已通过评审,渡口风情小镇已经全面启动拆迁,土溪口水库建设已经进场,通往景区的快速通道已经动工。力争今年创国家AAAA级景区,2018年开门迎客,最终建成国家5A级景区,带动该片区近9万人脱贫。
资源利用创新深挖资源找准致富金饭碗
在胡家镇鸭池村,针对村里劳动力少、农民种田科技含量低、机械化程度低、种田效益低、农业投入成本高的实际,镇上扶持种植大户成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机耕、集中育秧、机插、机防、机收等环节订单式作业服务,实现“大户+农户”托管模式。这样既解决了无劳户无力耕种又不想流转土地的问题,还解决了种粮大户土地流转费过高的问题,最大化地帮助贫困户规避市场风险。目前,该镇已托管土地1000余亩。
同时,茶河乡通过转包、转让、合作、租赁等方式出让经营权,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圣水果蔬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王策便通过这种方式流转土地2200亩,大力发展“品果、观寺、登山”乡村旅游,创造了“财政补贴作订金、建筑工资抵房款、劳务分红扣余款”的“贫困户按揭建房”新模式,建成特色民居住房75栋。这样利用本地资源脱贫致富的案例,在宣汉县不胜枚举。据了解,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宣汉县广泛推行农民组织化、土地股份化、产权资本化、农业产业化 “四化”模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深度挖掘整合资源,从实际出发为贫困户找到脱贫致富的金饭碗。
扶持农户创新对症下药开辟致富新门路
2015年初,毛坝镇云蒙村一组的贫困户邓少明,购买了1头蜀宣花牛,然后交给当地寄养站寄养,到年底时从寄养站拿到了4000元分红。这就是在宣汉县推行的依托当地养殖能人或专业合作社建立寄养站的模式,贫困户将牲畜交给寄养站饲养,并签订寄养协议书,共同商定利润分成、风险分担等。目前,仅在毛坝镇就已建成12个托养牛站,67户贫困户托养牛300头。
同时,在塔河镇通过“双借”模式推动贫困户养殖蜀宣花牛增收脱贫,即由养牛大户向贫困户借小牛仔饲养,待成品牛出售后,退还养殖大户小牛成本,剩余收益由养殖大户和贫困户按1:9分红;养牛大户借种牛给贫困户饲养,待下崽后小牛归贫困户所有,种牛退还养牛大户。
据了解,四川昌林中药材公司采取 “基地+合作社+协会+支部+农户”模式,借给贫困户种子发展厚朴、杜仲、黄柏、天麻等中药材,并签订收购合同,待药材公司收购药材时扣除贫困户原种子欠款。这样不仅解决了贫困农户发展产业 “门槛费”的问题,同时解除了贫困农户产业发展起来市场销售难等后顾之忧。目前已经在全县25个乡镇、55个村,近200个社发展中药材种植3万亩,这种模式已成为越来越多贫困村发展产业增收脱贫的首选。
“由于大多数贫困户缺技能、缺劳力、缺资金,我们便结合种养实际,对症下药,转变种养方式。”宣汉县有关领导表示,通过从贫困户身上找切入点的方式,扶持农户主动创新,解决他们的增收难题。
能人带动创新先富带动后富共同致富
脱贫致富除了从贫困户内部挖掘潜力外,宣汉县还充分借助外力,通过发挥当地能人在聚集资金、汇集技术、凝聚人才、搞活产业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形成了能人创实业带动群众创家业的全民创业生动局面。也以乡村能人作为撬点,通过撬杆作用,撬动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通过实践摸索,宣汉县目前已形成了大户带动型、农旅互动型和“互联网+”型三种能人带动创新模式。
大成镇柏林村的李民国,便利用自己的资金及市场信息优势,投资300多万元在柏林村二组建成鸿运肉牛养殖场,现存栏牛400余头,带动周边100余农户种植青贮玉米和饲草500亩,为农民创收100多万元。下八镇米岩村的符纯珍,通过走农旅结合、文旅互动的特色发展之路,在当地建成了集乡村旅游、休闲、餐饮、娱乐等多位一体的 “孝美农庄”,解决了当地300余人就业,实现年务工收入700余万元。塔河镇号楼村舜天湖生态养殖公司,则充分借力“互联网+农产品”,水产品、中药材的网售额达2000余万元,助村民增收200余万元。
工作机制创新保障脱贫攻坚扎实开展
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扎实与否,工作机制的创新是保障。宣汉县的决策者一直在思考,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准确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促进每个乡镇经济稳步发展?如何推进全县经济社会的追赶跨越?如何切实提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并给出了答案:采取“两固定三随机”的乡镇片区现场会的“现场考核工作法”,防止党员干部做表面文章,倒逼问题在一线解决。
据了解,“两固定三随机”,即:每月固定举办一次现场会,县级领导及54个乡镇、部分县级部门主要负责人固定参会;会前随机确定承办乡镇、参观路线、会议具体内容;在每个参观点由县领导随机确定2-3名与会人员找问题、提意见,随机走访干部群众收集民情。
自2015年7月以来,宣汉县创新运用乡镇片区现场会对各个乡镇的工作进行现场考核。全县各级领导及党员干部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生活中的难题,真正做到了现场了解并解决问题。
乡镇片区现场会通过现场考核,在全县干部中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实现了责任、进度的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凝聚了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促发展的正能量,形成了团结共事、齐心干事的工作氛围,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也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以制度促落实”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