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精准扶贫 同步全面小康

21.05.2014  11:11

—— 对做好新形势下阆中市扶贫工作的几点思考

  阆中属国家级重点扶贫县(市),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市)。“十一五”末,全市共有贫困村(居)454个,贫困户49933户,贫困人口达13.15万人,通过近年来的持续努力,阆中市的扶贫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

  2011年以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达到2.2亿元,通过持续改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库区扶贫,贫困村的面貌不断改善,贫困户的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贫困人口数量逐年减少,全市共有3.4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由于底子薄弱、基础较差、缺乏资金,截止目前,全市仍有339个贫困村、20828贫困户,9.29万人口没有实现脱贫。加快减贫脱困,实现在2016年底前摘掉国家级贫困县帽子,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扶贫工作作出了重大战略调整,并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省委十届四次全会提出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对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监测管理,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和扶贫目标。“精准扶贫”是做好新时期的扶贫攻坚工作的主线和要求。

  一、精准扶贫,重在“”字

  在过去的扶贫开发工作中,由于思路不清晰、方法不明确,工作不细致,缺乏对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精确化识别,导致对扶贫对象底数不清、目标不准、效果不佳等问题。要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要在“”字上下功夫。

  (一)要把贫困对象选准。要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谁是贫困对象准确识别出来。按照“乡镇主体、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开展进村入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工作,调查内容包括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等方面。要采取“农户申请、村民评议、逐级审核、张榜公示”的方式,根据国家公布的扶贫标准,首先由村民先填申请表,再由村民小组召开户主会进行评选,村“两委”召开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张榜公示;公示不异议,再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审核后再次公示,最后报市人民政府审定公告,报省厅备案。识别过程中,要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发动群众参与,进一步透明程序,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同村群众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公平、公正,做到识别准确、群众满意。

  (二)要把贫困原因找准。找准贫困对象致贫原因既是佐证贫困户贫困的重要依据,也是做好帮扶措施的铺垫工作。在入户调查过程中,要认真开展对审批确认的扶贫对象的信息收集工作,填写统一制定的《贫困农户登记表》和《行政村登记表》,要对当地环境,包括自然、气候和资源条件、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和产业发展情况的逐一分析,同时还要逐家逐户调查和收集其家庭人口结构、经济收入、接受教育与就业以及联系电话、银行账号等信息,对各村贫困户进行建档立卡,做好入档存查工作。

  (三)要把扶贫类别定准。根据入户调查的情况,将扶贫对象进行分类。凡是年老体弱、肢体智力精神残疾、家庭成员患大病等丧失了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以及因灾因学返贫等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人群,应纳入民政救助范畴,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落实基本生活保障及其他社会救助体系。对具有一定发展能力,通过扶持可以脱贫的贫困对象,真正纳入扶持对象,再根据不同情况,将其划分为 “温饱巩固型”“越温待哺型”“成长发展型”三个层次进行分类扶持。

  二、精准扶贫,贵在“”字

  实施精准扶贫,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也不能“手榴弹炸跳蚤”,要大力实施精细化管理、精确化配置、精深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上。

  (一)实施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是精准扶贫的保证。要加强农户信息管理,建立起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将扶贫对象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录入到系统,实施动态管理。要努力确保扶贫信息真实、可靠、管用。对贫困农户实行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确保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年终要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对扶贫对象进行调整,使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使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从而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动态管理。要加强扶贫事权管理,对扶贫工作,相关部门应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确保精准扶贫,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二)实施精确化配置。精心制定《阆中市扶贫攻坚规划(2014-2020年)》,将任务和责任分解到年、到季度,落实到乡镇、到部门、到个人。要做到“六个到村到户”:即基础设施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真正把资源优势挖掘出来,把扶贫政策含量释放出来。帮扶工作应采取群众“点菜”、政府“下厨”方式,从国家扶贫政策和村情、户情出发,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符合发展实际的扶贫规划,明确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并落实严格的责任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

  (三)实施精深化扶持。要坚持分类指导、精深扶持,通过进村入户,分析掌握致贫原因,针对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帮助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对“温饱巩固型”,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依托项目辐射和产业扶持,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对“越温待哺型”,抓好产业基地建设,着力培育增收产业,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对“成长发展型”,重点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着力巩固发展成果。特别要通过干部驻村帮扶的“管道”,采取产业发展、能力培训等方式,对贫困农户实施有效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三、精准扶贫,落在“”字

  贫困地区发展终究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没有经济上的稳定来源,帮扶措施见不到明显效果,扶贫工作就成了“花拳绣腿”,脱贫致富也就成了一句空口号。

  (一)让政策资金见效果。要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特惠到贫困农户,做到“精确滴灌”。要严格按照国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对扶贫资金建立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实行扶贫资金专账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要筑牢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带电“高压线”,建立扶贫资金信息披露制度进行全过程公开,治理资金“跑冒滴漏”问题,保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进行;要引入第三方监督,严格扶贫资金管理,确保扶贫资金用准用足,不致“张冠李戴”,不能拿扶贫的钱去搞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做形象工程不能实现扶真贫;要加强对帮扶资金管理使用的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充分尊重民意,接受群众监督。

  (二)让贫困群众得效益。一是推进产业增效,在配设施、扩基地、提效益上下功夫。以生姜、中药材、蔬菜等“短、平、快”优势产业开发和引导贫困群众从事三产服务业解决贫困群众生活现状为主,同时,大力发展干果、草畜、药材等相对见效慢的优势产业,达到“短、平、快”产业解决温饱,长效产业促增收的目的。二是连片开发增效。以整村推进示范村为支点,把优势产业向整村推进项目相邻村倾斜,扩大产业覆盖范围,通过连片开发,滚动持续发展,形成“一带一业、一村一品、整体推进”的产业扶贫新格局。三是内生动力增效。通过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提高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促进贫困群众由被动救济向主动脱贫转变、无能脱贫向有能力脱贫转变。

  (三)让帮扶工作有效率。各乡(镇)、村要以建贫困信息为平台,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结对帮扶、结对认亲活动。跟据各乡镇(办事处)、村(居)减贫攻坚任务完成情况,对扶贫工作进行督查,每季度一次,半年进行小结,年终进行总结,努力掌握实际情况,发现存在问题,总结典型经验,推动工作落实。要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专项考核,将扶贫工作纳入一票否决。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简报、网络、板报、宣传栏等途径加大扶贫攻坚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扶贫攻坚工作呐喊鼓劲。要切实稳定扶贫工作成果。确保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精准扶贫要实施定点定人定时定责帮扶,做到不稳定脱贫,队伍不能撤,做好扶贫攻坚工作应带着责任,带着感情,不仅真扶,而且要扶到“开花结果”,群众稳定脱贫后才能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