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产业先行 助农增收奔小康

03.06.2015  11:44

在5月27日召开的全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推进工作会上,省委书记王东明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要紧紧围绕助农增收、脱贫致富这个核心,加快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让广大农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地处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交汇的川南城市宜宾,如何贯彻落实全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推进工作会议精神,搞好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宜宾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搞好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产业支撑,结合当地特色,因地制宜地扎实推进。

 

在实地采访中,记者发现,目前宜宾市正紧紧抓住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核心,坚持产业先行,助农增收奔康,在乌蒙山区描绘一幅幅幸福美丽新村画卷。

 

发展“美丽”产业

 

助农实现小康梦

 

宜宾市珙县代家村地处乌蒙山区,10年前,全村人均年纯收入仅1574元,是远近闻名的偏远“贫困村”“光棍村”。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上罗代家村,光棍起堆堆,要想结个婚,讨个二门亲”。

 

穷则思变。为改变现状,村党支部提出了“产业先行强经济,壮大产业建新村,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从2003年开始,该村“两委”就多次组织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学习,千方百计寻项目、找市场。经过市场调研,发动4名党员群众借贷5万元尝试种植黄桷树20.5亩,三年后实现赢利30万元。从此,“花卉产业能致富”就成了村民的共识。

 

在国家乌蒙山区扶贫连片开发等政策的扶持下,代家村花卉产业规模越做越大。目前,全村已种植各类花卉苗木3875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7%,种植农户220户,占全村农户的88%,成了名副其实的“花园村”。产业上规模后,该村不仅分高、中、低档次培育印有“代家”字样的花卉盆景,以树立自己的品牌,还组建了“花卉苗木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承接花卉苗木产品销售和承包绿化工程,同时依托“花海山村”,兴办生态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2014年,全村花卉苗木销售、林下经济、工程建设、乡村旅游等综合产值达800余万元。

 

此外,代家村还立足地处乌蒙山区“山间云雾缭绕,山表花卉满地,山脚冷水环绕”的生态环境优势,以“梦中的花田,心灵的家园”为主题,引导村民按照规划推进新村建设。经过10余年的不懈努力,去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6379元,成为全市闻名的“富裕村”。现在村里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代家晚上,路灯全亮;男女村民,牵手路上;文化广场,又跳又唱;销售花卉,互联网上……

 

做大生态早茶

 

建设特色新村

 

宜宾市翠屏区明威乡地处川南浅丘,海拔低,森林覆盖率达54.7%,全域弱酸性土壤适宜茶叶生长,群众有种茶的传统。该乡着眼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做大做强生态早茶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先行,产村相融,全域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发展之路。

 

明威乡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明威乡扭住“产业兴乡”这个根本,立足生态本底,充分发挥春茶上市比全国平均早一个月左右的比较优势,确立了“打造中国早茶之乡”的发展定位,全域发展生态早茶基地。

 

该乡创新运用灌溉技术,建成“低山早茶云雾系统”,实现了“低山也能出好茶”的愿望;推广“茶林套作、林下养殖”的立体种养模式,在茶叶基地中套作油茶、红枫、沉香等乔木经济林,实现“一亩茶园+一亩林地+一亩林下鸡”的三重收益;创新“倒租+务工”土地经营权流转模式,农户一份流转土地可获得土地租金、茶叶出售、漆树管理三份收入;依托川茶集团的茶叶联盟,明威乡形成了高端早茶依托“叙府龙芽”品牌直接进入大都市,保健沉香茶通过直销渠道进入“北上广”,大宗茶由川红集团组织出口的市场优化组合格局。两年来,全乡新建高标准早茶基地核心区2.3万亩,带动周边早茶连片种植10万亩,带动全乡80%的行政村实施了新村建设,建成特色新村9个。

 

有了产业支撑,又如何让明威因茶产业而繁荣,因新村建设而美丽?该乡采取“建改保”方式,分类建设田园新村,打造了幸福茶园燕山、儒茶文化民凉、茶园漫步义和、田园风光平岩、翠竹幽幽白塔等9个特色新村。同时,在保持传统川南民居风格的基础上,将现代茶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等文化元素,融入新村建设,凸显了新村神韵。此外,同步推进茶叶基地建设和旅游资源配套建设,带动了骑行、徒步、垂钓、农耕体验等特色乡村旅游蓬勃兴起,形成了“春品早茶、夏观莲荷、秋赏红叶、冬观山茶,四季皆可农家乐”的乡村旅游业态。

 

形成“741”体系

 

夯实新村建设基础

 

新农村建设不能一刀切。宜宾市立足各村实际,选择适合不同类型的建设模式。城镇郊区,大力实施城镇带动新村建设,重点选择新农村综合体模式。这类新村主要集中在城镇周边,具有商贸服务和城市休闲旅游功能。如临港区龙峰新农村综合体。

 

平坝地区,民居集中,基础较好,但配套不完善,环境卫生较差,因此重点选择以街道与田园新村相结合为主的川南民居模式。如江安县麻衣坝新村聚居点。

 

丘陵地区,推广“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新村建设模式,选择以田园新村为主的川南民居模式。如宜宾县大塔石坝新村聚居点、凉山新村聚居点。

 

乌蒙山区,结合乌蒙山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实施以“1+7”(即以“乌蒙新居”行动为载体和统领,统筹实施用水、道路、产业、科技、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为重点内容的乌蒙新居行动,选择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注重生态的乌蒙新居模式。如筠连春风综合体、珙县代家新村聚居点。

 

宜宾市农工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宜宾市的旧村改造,旧房不是简单地穿靴戴帽,不一味涂脂抹粉,而是结合川南新民居和乌蒙新居总体风格及内在元素,实施综合改造提升。“我们选择‘建、改、保’三种建设形式,做到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保则保,应建必建、应改必改、应保必保。截至目前,宜宾市已累计新建聚居点386个,旧村改造提升和修缮累计完成1505个。

 

为支撑宜宾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宜宾市初步形成“741”产业体系,粮油、茶叶、林竹、蔬菜、水果、蚕桑、烤烟等7大特色优势种植业,牛羊、禽兔、生猪、水产等4大特色优势养殖业,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不断壮大。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成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16个、“万亩林亿元钱”示范基地10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263个,培育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41家,工商注册登记农民合作社达2988个,家庭农场达536个。(四川经济日报 沈波 冯举 记者 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