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县:扶贫攻坚找准村民“兴奋点”
一场秋雨过后,天气渐凉。记者跟随安县千佛镇千佛村党支部书记王定友,在疏松潮湿的林间小路上深一脚浅一脚的向海拔2000多米的中药材基地艰难走去。在厚朴树宽大叶片的遮掩下,林间显得有些昏暗。山坡上,20多个村民正在除草整地。“这片林子有800多亩,接下来要全部栽上中药材云木香。”王定友说。
千佛村地处龙门山脉层层叠叠大山深处,行路难、致富难、信息闭塞,去年人均纯收入仅2200元。在偏远山区如何精准扶贫?说一千道一万,产业扶贫才是根本。
“千佛村森林覆盖率高,林地资源丰富,气温、土壤、湿度都非常适宜种植中药材”,王定友说,黄连、云木香等药材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行情见涨,群众种植呼声很高,县、镇对山区发展中药材产业也进行了反复调研和论证。
群众期盼所指,就是政府努力所向。安县2014年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确定在千佛镇千佛村、万佛村、双电村、川心村和晓坝镇五福村、钟福村等两镇六个村实施,项目区总投资达到1402万元。
如今,千佛镇扶贫项目区规划落实黄连、云木香等中药材种植面积1384.4亩,扶贫资金每亩补助种子、种苗及肥料等农资500元,村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高涨。
安县扶贫移民局副局长荣琳介绍说,按照“公开透明、自愿申报、竞争择优”的原则,安县把扶贫项目重点放在了高(旱)山区、基础设施较差、增收支柱产业规模不大、配套基础设施缺乏、当地干部群众建设发展积极性高的行政村,通过对整村发展建设项目给予鼓励和支持,使其尽快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增收主导产业。
不仅如此,安县还充分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发展特色支柱产业、改善生活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整合资金,重点投入,整体推进,分类实施,主要改善项目村基础设施条件,解决农户及农资产品出入困难等问题,帮助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业、林下养殖业等特色产业,建立起山区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建一村基础、成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解一群贫困、创一套机制”的扶贫开发新目标。
兴产业,修村道,找准群众的“兴奋点”,扶贫攻坚才有支撑点;让群众参与、表达、决定,好事才能办好,实事才能办实。
这几天,晓坝镇钟福村5组的道路建设如火如荼,每天,上百村民和大型机械组成的筑路大军奋战在崎岖的山道上,场面十分壮观。
钟福村党支部书记李茂如说,今年村上将新建2、5、7组泥碎路3公里,县上扶贫项目每公里补助10万元,差口需要村民投工投劳。
7月中旬,村里召开扶贫开发动员会,讨论配合扶贫项目投资投劳修建通组泥碎路,村民们异口同声、一致赞成。
干群同心,齐力断金。修5组道路过程中,村干部、党员坚守一线,其他组的村民不甘落后,有的每天步行几公里赶来出力;还有村民自己带上干粮......
2组村民王世平未雨绸缪。修路的间隙,老王提前发展养殖产业。如今,200只活蹦乱跳的土鸡鸡苗已在林下茁壮生长。
今年,晓坝镇五福村、钟福村扶贫项目主要以改善制约增收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通过新修10.2公里水泥道路、6公里泥碎路以及搭建混凝土平桥,畅通两村的农资运输和农林产品输出。
李茂如算了一笔利民增收账:以木材为例,两村每年采伐木材500立方米。项目实施前,每立方米木材采伐和运输成本为400元,项目实施后,每立方米木材采伐和运输成本下降为200元。仅此一项,每年可为两村增收10万余元。
安县强化扶贫项目协调,实行“政府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社会监督”的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以县扶贫移民局牵头,财政、交通运输、水务、农业、林业和畜牧兽医局等单位部门分工合作、协调配合、乡镇具体组织实施的管理机制。
同时,安县还利用公示栏(墙)、项目竣工牌、会议通报等形式将本年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投资规模、资金来源、资金用途、受益对象、补助标准、补助环节及项目完成情况在项目实施地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公示公告,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和使用的透明度,确保群众知情权,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安县扶贫移民局局长汪平说,实施连片扶贫开发项目,是一项造福乡民,功在后世的伟大事业。两镇6个村的扶贫项目实施后,能使项目区扶贫对象362户、1107人全部实现脱贫。 (钟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