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理想 无怨无悔

10.09.2015  12:14

吉色方森,男,彝族,1970年8月25日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 自参加工作以来,吉色方森真诚待人、以理服人,不断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发挥和调动各民族教师的工作热情,坚决避免任何影响民族团结的事情发生,营造了思想同心、目标同向,患难与共、互相帮助、协调并进的良好氛围,像一面旗帜,履任的每一个部门,在他的带领下,老师们都能焕发出工作的激情。他像一头默默耕耘的老黄牛,在他所挚爱的民族教育热土上,默默地播撒着汗水和希望,他就是社会、家长、师生心目中的“真抓实干型局长”。 当有彝族同志都找到吉色方森,表示局里空缺的重要股室负责人应该用彝族人时,他说:“在我的用人标准里,没有什么民族这一条,谁想做事、能做事、能做成事,我就用谁。”在他的坚持和推荐下,一名名业务精、能力强、作风过硬的汉族小伙儿当上了重点股室的负责人。小伙子们也以自己优秀的业绩赢得了大家的认同。 当一名外乡人,在昭觉无亲无故的彝族教师被任命为片区文化教育办公室主任时,这个教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激动地说:“我一个外乡人,在昭觉无亲无故,做梦也想不到这么重要的职务会让我担任。我唯有忘我工作,把片区教育搞上去,才能对得起组织的培养和领导的信任”。 当有亲戚找到他,要求他解决职称、工作调动问题时,他耐心解释道:“我们局班子刚刚讨论完善了教师职称评定、工作调动的考核评分办法,规定任何人不得违反制度为他人评职称、工作调动打招呼、说情,所以你们也只能在所在的学校参加考核打分。”亲戚骂他“六亲不认”,拂袖而去,有个部门负责人为此还有半年时间没给他说过一句话,对此,他只能苦笑着摇摇头。 一名外地来昭觉工作的汉族教师的独生女儿因车祸不幸去世,夫妻俩痛不欲生。得知这一情况后,已在赴成都学习途中的方森同志立即折返,同时电话要求在家的局领导组织在家的机关人员和该校在家教职工,赶到殡仪馆慰问亲属,帮助治丧、守灵。他说:“汉族同志和我们不一样。同样的事情,我们彝族有众多的亲戚帮忙。他们都来自外地,本地基本没亲人。我们一定要让他们感到并不孤单。”今后凡是任何民族教职工或他们的亲人去世,局机关职工都要来慰问、守灵。领导干部要带头。这要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去”。 每次到边远乡、村社检查工作,他总是自己掏钱,给老师们买些肉、蔬菜、鸡蛋随车带去。他说:“老师们在边远地方工作,生活艰苦。彝族同志还稍好些,汉族比其他民族的老师更困难。我来一次,多少带点心意,能让他们感到温暖,感到县委、政府没有忘记过他们”。 每到一处,方森总是给当地的乡党委政府领导和村里的干部交代,要体谅汉族同志和其他民族同志在当地工作的不易。从生活、工作条件上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决粮食、蔬菜、柴火等困难,使他们能安心工作。荣获省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的汉族教师朱永平、彝族教师曲比石古,正是因为没有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才会放弃了调到条件好的地方工作的机会。在一人一校的村小一干就是10多年,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彝家子弟。 2014年,吉色方森被评为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在他的带领下,县教育局也被评为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针对民族地区农村儿童没有汉语基础,直接接受汉文教学困难的实际,他克服重重困难,通过整合边远农村地区学校资源、借用村委会办公室、租借校舍等方式,强力推进“1+9”教育模式(既一年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在全县农村学校开设学前班,普及学前教育,学前教育规模较2012年增加了6032人,低段学生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升。此项举措得到了省政府、省教育厅的高度评价,并在大凉山其它县市铺展实施。 为了有效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学质量,他依据彝、汉族教师各自优势,创造性地提出农村小学“分段式小循环”教学模式。即:彝族教师发挥自己的双语优势,主要教小学低段1—3年级,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汉语能力,为高段学习打基础;汉族教师发挥自己的汉语母语优势,主要教小学高端4—6年级,目的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以汉语为主的教学。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学生巩固率迅速提高。 上任初,他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少部份学校负责人主要心思没有用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上,热衷于搞应酬接待,热衷于拉关系托人说情,工作不务实,不用心想事,不用心谋事;部分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敬业奉献精神差。他强力推行中小学领导干部公开遴选和工作考评制,广泛收集乡党政、群众的意见,各种评优提拔必须以考核结论为依据,并积极配合纪检部门开展系统正风肃纪活动。成立县教育督查室,由专人负责对校长和教师工作作风、履职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明察暗访,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制定乡镇学校教育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每学年度对同类别学校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比,按照奖励80%、排名末位学校、教师进行对应处罚的原则进行奖惩。在他的努力和以身作则下,过去社会上茶余饭后谈论的某某学校负责人围着权力跑、抓着钱不放的情况没有了,教职工磨洋工、混天度日的情况不见了,行业风起得到全面改善,受到了上级领导和全县人民的一致赞许。 民族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居住分散,大部分山区学生离校较远,耽误在上学、放学路上的时间较长,在校有效学习时间较短,他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扩大寄宿制覆盖范围,试点实行低段寄宿制教育。提出将农村小学上课时间由原来的10:30提前到9:30,放学时间由原来的15:30推迟到16:30,全力保证山区学生在校受教育的时间。 在往年,学生统测成绩通常被作为检验学校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风向标,导致部分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不思进取,不顾教学质量,只管分数高低,监考教师在考试阶段相互通气,蒙混过关,部分学生作弊一度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统测成绩不能体现真实的教育教学水平。因此,他提出在全实行“联合监考”,城区学校之间、各片区同类别乡中心校之间、农村中学之间严格实行同类别学校教师轮流监考,不同年级学生交叉考试,并邀请乡党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长代表参与考务工作,确保学生成绩的真实性。这样的真实监测成绩,既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的教育教学业绩得到了客观公正的评价,也让学生从小树立了诚实守信品德。 针对教育系统摊子大,民生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较多的特点,他始终注重廉洁自律,以身作则。在项目安排、大宗财务支出,工程招投标等工作中,坚持集体领导,会议决策。安排项目时,根据规划,把项目安排到群众最需要,效益最显著的地方去,决不拿项目当资本送人情。不再直接分管人事、财务、基建等工作,实现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真正让干部群众和广大师生都感受到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新成效。 他一方面努力争取上级支持,一方面和社会关心支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各界爱心人士交朋友,向他们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摆明昭觉教育的实际困难,多方筹措资金800余万元,新建、改扩建农村学校30余所。 从生本教育的理念和具体课堂教学等方面反复求证后,方森同志说到:“传统的教育是师本教育、考本教育、本本教育,课堂都是由老师设计的,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很多老师就是照书念,使劲压,填满学生的每一分钟,完全不重视学习以外的课余生活,这不能真正培养好学生,无意识中把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扼杀在学习里。这样的教育模式显然是我们不需要的。认真反思中国的教育,比对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不难发现一个道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失败的教育。那怎样破解这个难题,也许生本教育就是一个转变的契机。”在得到了省、州教科所理论室的认同后,我县成为了四川省第二个推行生本教育模式改革试点县,并成功申报了省级重点课题——“彝族聚居区生本教育实体研究”。“以前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睡觉,现在学生不但上课不睡觉,还能自己讲。他们通过‘思、学、讲、练’四部曲,把学习的核心性问题交回给学生。“每个生命都有灵魂,只是怎么唤醒他们,希望昭觉教育唤醒所有教师和孩子的灵魂,走向更好的未来。”吉色方森对昭觉教育充满了信心。 在他和全县2000多名各族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全县教学质量大幅提高,得到省教育厅和州教育局的肯定,并被纳入全州10个少数民族县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第一梯队。 在吉色方森身上,既有刚直不阿的铁面,也有大爱无疆的柔情。无论铁面还是柔情,透出来的,都是他对民族教育事业的热爱,是他对党和人民无限的忠诚。他言传身教,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他身体力行,为各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作出了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