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钱袋子”鼓起来 写下稳中有进的有力注脚
□吴亚飞 记者 李淼 董世梅
上半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42元,同比增长9.7%,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411元,同比增长12.3%,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8个经济大省中,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河南、辽宁并列第一,我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与河南并列第二。
宏观经济换挡调速,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放缓,又遇猪粮价格低迷等掣肘,但居民收入依然保持较快增长,为全省经济稳中有进写下有力注脚。
农民增收强劲转移性收入增速“出乎意料”
尽管增速双双上扬,城乡居民收入却走出不同曲线——
上半年,多种政策因素引导居民扩岗就业,系列优惠政策力促小微企业发展,有力支撑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其中,工资性收入8513元,增长8.8%;经营性收入1363元,增长14.2%;财产性收入392元,增长6.6%;转移性收入3377元,增长10.8%。
农民收入则更为强劲。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2426元,增长14.9%,家庭经营性收入2134元,增长6.7%,财产性收入108元,增长24.2%,转移性收入743元,增长19.7%。不仅跑赢GDP,还继续保持两个“高于”——我省农民收入已连续7年高于全国农民收入增速,连续4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
“这是城乡收入差距鸿沟不断抹平的内在要求,有助于加快全面小康步伐。”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表示。
转移性收入增长也是一大亮点。对此,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居民收支调查处处长明国光用“有些出乎意料”来形容。
对城镇居民来说,得益于上半年养老金及离退休金标准再次提高,转移性收入增幅仅次于经营性收入。而农民人均转移净收入同比增加122元,增速达19.7%,对农民现金收入增长贡献率为20.6%,成为拉动收入稳步增长的重要保障。“出乎意料”原因有二:我省农民转移性收入已连续多年保持高位,再次增长本身难度不小;在财政增速减缓情况下,转移性收入能保持较高增速尤为不易。“这正是政府始终在惠民生基础上稳增长的一大体现。”明国光表示。
收入结构优化下半年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大河涨水小河满。明国光认为,随着宏观经济逐步回暖,下半年我省居民收入有望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增幅高于全国水平、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基本趋势也有望不变。
这种持续向好态势在上半年已初露端倪,在农民收入结构变化中尤为显著。
上半年,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6.7%。在明国光看来,靠传统农业增速很难超过5%,之所以突破,在于特色农业增收效应稳步显现。省农业厅测算,上半年农业助农人均增收的81.57元中,产销两旺的蔬菜、水果、茶叶等经济作物贡献51.39元。
随着现代休闲农业格局逐渐形成,农民二三产业家庭经营收入也快速增长。上半年,全省乡村旅游实现收入675.8亿元,同比增长18.5%,并带动农民人均增收46元。
与全国一样,全省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增幅在收入构成中最大。“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改革红利将逐步显现,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潜力会不断释放。”明国光表示。
此外,下半年,在农民收入中占头功的工资性收入也将因最低工资标准的上调而增加。
郭晓鸣认为,全省农民收入结构正不断优化,今后不仅靠务工和种粮实现持续增长,在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推动下,我省农民收入正唱响“四季歌”。
政策点击
●2014年1月起,全省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缴费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年40元提高到70元,60岁以上老人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月补助55元提高到60元,并基本实现全覆盖。其他形式城乡养老保险和低保标准均有10%左右幅度提高。
●严格执行农民增收县(市、区)委书记和县(市、区)长负责制,运用考核结果,完善投入激励考评机制,今年先后召开川西南山区和川东北助农增收现场会,加强分类区指导,细化增收工作措施。
●7月1日起,全省月最低工资标准平均上调幅度14.5%,非全日制用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平均上调幅度为15.1%。
声音
大唐生态农业联合社今年让社员荷包不断看涨,主要靠走生态、特色、休闲、规模、品牌农业路子,抱团多元发展。
首先是坚持生态农业路径,把为消费者提供绿色安全的农产品作为核心追求。其次是联合周边5家农民专合社抱团规模经营,集整理、加工、包装、储运于一身,打造有机农产品品牌,在产业链各环节提高附加值,上半年2000亩规模生态农业每亩为社员增收600元。最后是做活观光休闲农业。作为四川首个真实版“开心农场”,大唐农业上半年吸引2万多名游客,收入100多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走产区景区化路子,推出“大唐盛世”为主题的农耕体验活动,探索电商营销和农超对接,将农业和文化相结合,将合作社与企业营销和市场运作结合,不断开辟农民增收新路径。
——南充大唐生态农业合作联社理事长 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