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川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减少留守现象 孩子进城或家长返乡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人数持续增加,成都市武侯区的一所小学人满为患,分管教育的住川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武侯区副区长杨建德压力不小。3月9日,在京参会的他通过电话与区教育部门沟通,计划临时在附近一所幼儿园中增设教室。
“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进城读书,让他们不再成为留守学生。政府一直在千方百计想办法。”和杨建德委员一样,多位住川全国政协委员认为,四川是外出务工大省,为帮助下一代健康成长,应研究措施,从源头上逐步减少留守学生现象的发生。
推动农民工市民化,为留守学生进城提供便利
“要么孩子跟着父母进城生活,要么父母返乡就业创业。”来自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罗良娟委员认为,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学生现象的出现,不外乎围绕这两个方向谋划举措。
如何让更多留守孩子有机会跟随父母进城,苏华委员认为,首先要开展调查,摸清父母把孩子留在家中的原因,有的放矢地破解社保、就学、住房、收入等问题。
孩子进城能否有学校接纳读书,是农民工最关心的事。“今年秋季,武侯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比例可能达到60%,这个数据在6年前只有30%多。”以武侯区为例,杨建德说,现在政策放得很开,进城务工人员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申请子女进城入学。但是现在申请的人太多,导致“大班额”现象大量存在。
由于学生跨区域就读,教育资源的支出已从学生原籍地逐渐向父母务工所在地转移。杨建德认为,应当由国家或省级层面统筹调配资源和资金,让实际承载学生的城市用这些资金来建设更多数量的学校,并提供良好的设施,配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对于农民工市民化,在我省,社会保障领域已经不存在政策障碍,难点在于进城务工人员就业的不稳定性和偏低的收入水平。”罗良娟委员认为,这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开展各类培训,提高农民工劳动技能和工资议价水平,为留守儿童进城创造经济条件。“不少进城务工人员蜗居在狭小的出租房内,哪有条件带孩子进城住。”骆正明委员建议,政府可和开发商协商,拿出资金将一些难以去库存的楼宇转换为安置房、廉租房、公租房等,定向供应给农民工,为他们与子女在一起提供住宿便利。
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为团聚创造条件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就减少留守学生现象提出了“引导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工作方向。
委员们认为,四川应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不断扩大就业容量,让农民在家门口挣钱,同时也能照顾孩子。
苏华委员建议,应结合“谁来种地”这个重大社会课题,通过调研摸排,引导那些有意愿、有能力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并提供专业化、职业化的教育培训,使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在确保农业“后继有人”的同时,让他们不再远离自己的儿女。
团省委近期一份报告显示,我省现有留守学生254万,较最高峰时减少了114万,但父母患重病或长期慢性病、残疾,自身患病或者残疾等困境留守学生(儿童)占比有所上升。“这种现象在我联系的贫困村里非常典型。”朱家媛委员认为,对于“沉淀”下来的困难留守学生,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兜底,通过建设好寄宿制学校、开展志愿者关爱等方式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记者钟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