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好两条“线”把贫困歧路变致富坦途
□记者 樊邦平
“罗专家,来看看我家核桃树干上为什么长了些疙瘩?”“罗专家,我家的小核桃树为什么一年多了都不见长势?”“罗专家,先到我那块地里现场教一下怎么修剪枝叶才能提高核桃产量?”……近日,在海拔1900多米的泸定县加郡乡海子村,四五十位村民将来自成都的核桃种植专家罗成荣围在中间,抢着要罗成荣先到自家的核桃种植地里 “问诊把脉”,现场好不热闹。
一个核桃种植领域的知名专家为何突然现身山区村,为村民提供一对一式指导?故事还要从当地的驻村农技员身上说起。
牵条“人才线”把专家领上山把村民带出村
海子村是一个山区贫困村,位于泸定县以南35公里的大渡河东岸,平均海拔1910米,全村48户248人,彝族102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农作物生产,现有耕地326.2亩,缺乏主导产业,缺乏技术支持,更缺乏与外界的信息交流。
2015年省农业厅人事处主任科员李洁的到来,为这里带来了改变。
初到海子村,李洁先挨个走访调研。“要让海子村脱贫致富,必须要引入人才,发展产业,培育致富带头人。”摸清村情后,李洁脑海中浮现出了海子村脱贫蓝图,他驻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下山搬“援兵”。
李洁发挥自己在人事系统任职的优势,第一时间将电话打给了全省农业系统的专家们,省林科院核桃专家罗成荣、省畜科院养羊专家熊朝瑞、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中药材专家张浩、省畜科院养鸡专家李小成……一个个全省农业领域的权威专家们接到邀请后,纷纷上山,为海子村的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一名农业人事系统的干部,李洁深知人才培养对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他在引进人才支援海子村的同时,更启动了海子村本土人才的培育计划。
他推举村“两委”干部和产业大户参加全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项目,并提出了合作社互助、发展庭院经济、土地适度集中、狠抓品牌建设,打造“高山贫困地区农村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的思路。截至去年,当地有4人参加了郫都区农科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班,2人参加了甘肃前进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班,其中有4人后来成为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和带头人。
学成归来的村干部和村民们积极响应李洁的产业打造倡议,积极投身脱贫事业,不到一年时间,海子村就注册了专业合作社3家、家庭农场2个,新建羊圈15个、鸡圈25个,并以“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整合项目资金,由合作社牵头对中药材产业基地实行全村集体入股,效益按比例分红,预计产值可达200多万,人均增收上万。
牵条“信息线”农户与消费者零距离接触
“贫困村之所以贫困,很大原因是与外界的信息不对称,我就利用现代技术和专家资源帮助村民解决各类技术问题。为确保专家能准确判断技术问题,每次我都通过手机将现场的图片或视频传输给专家进行诊断,再将处理办法和技术措施及时传达给农户。”李洁告诉记者,在长效脱贫规划中,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海子村是重要的一环。李洁利用自身计算机知识方面的优势,收集和编辑了核桃修剪、玉米栽培、土鸡养殖方面的农业技术视频,以及讲述农户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创业致富的励志视频,制作成为“泸定县加郡乡海子村技术扶贫系列视频”,每天定时在海子村活动室旁的广场大屏幕中播放。另外,他还先后赠送两台电脑给海子村村民,并教会贫困户吴万顺的残疾儿子使用电脑,引导其成为村上的技术扶贫视频播放员和未来的电商平台管理员。
李洁结合自身人事管理方面的专家资源,积极创建全省驻村农技员和各类专家沟通交流的微信或QQ平台。同时,他还在规划研发农产品旅游直销APP,通过地图导航,让自驾游游客知道附近贫困村里的农产品资源,引导其深入乡村参观购买,既满足城市人渴望原生态乡村游的需求,又使贫困户或合作社足不出户销售农产品,达到农户与消费者的零距离接触和农产品价值的提升。
此外,他引入了中药材品种和技术,鼓励村民发展中药材种植。在他的带动下,全村有相当一部分村民逐步开始种植重楼,通过采挖、播种、移栽种苗等方式,许多村民还在不断扩大重楼种植规模,个别农户的重楼产值已超万元,并吸引了周边及攀枝花等地的重楼收购商上门购买。目前,海子村依托合作社带动农户流转土地和入股,已建立起20余亩白芨和重楼中药材种植基地,辐射带动了全村所有贫困户,成为海子村未来的重要奔康项目。
农技员有话说>>
精准扶贫,关键在人。李洁说,驻村农技员要沉得下去,要真抓实干,要通过开展技术扶贫行动,不断提升产业扶贫的技术支撑能力,加快培育贫困村增产增收产业体系,逐步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及自我发展能力。
此外,还应该进一步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加强新观念新理念的引导,确保贫困村思维脱贫,扶贫工作除了送钱送物和解决产业技术问题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还应该‘思维脱贫’;最后还要坚持创新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