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小康,贵州要与全国同步
在贵州榕江县古州镇丰乐社区安置点,居民从新居前经过。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摄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这是地处大西南腹地的贵州长期以来的写照。目前,贵州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最艰巨的省份。如何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成为摆在贵州主政者面前的头等大事。
“不以省的全面小康代替各县的全面小康、不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不简单以指标数值代替老百姓真实感受。”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说,要努力建设一个实实在在、不含水分、老百姓认可、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全面小康,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的“贵州梦”。
“乱石旮旯地,牛都进不去;春耕一大坡,秋收几小箩。”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村民蔡开龙说,这是当地农民挂在嘴边的顺口溜。在家致富无望,他曾远赴外省打工,一去几年,待回家时,孩子都不认他。这两年,县里发展种草养羊,他返乡当起了“羊倌”,守着妻儿过日子,心里舒坦。
近几年,石漠化严重的晴隆县利用产业扶贫的政策,摸索出种草养羊、发展山地经济的扶贫模式,带动了农民增收,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
据统计,目前晴隆县“种草养羊”项目覆盖全县14个乡镇近1.7万户,户年均收入2万至3万元,八成以上的养羊户实现了脱贫。当地农民笑称,产业扶贫的政策让他们发了“羊财”。
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介绍,贵州有很多好的农产品,但弱在没有品牌影响力。近年来,贵州把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扶贫作为扶贫开发战略性任务,加快培育推进茶叶、核桃、草地生态畜牧、中药材、脱毒马铃薯等十大扶贫产业,使得一批产品逐渐发展成贵州的“名片”,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贵州欠发达,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欠发达。”贵州省省长陈敏尔说,抓产业就是抓根本,抓产业就抓住了“牛鼻子”。
近年来,贵州把扶贫开发与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相结合,与发展现代农业、承接产业转移相结合,并明确提出集中打造“五个100工程”,即“100个产业园区、100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00个旅游景区、100个小城镇、100个城市综合体”。
如今,“五个100工程”强力推进,不仅成为贵州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也成为扶贫开发、与全国同步奔小康的助推器。
产业的加速发展壮大,让这个传统劳务输出大省发生了变化,变“省外输出为主”为“省内就业创业为主”。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贵州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人员超过20万人,2013年一季度返乡人员多达27.2万余人。
当前,贵州产业扶贫中的“产业”,不仅已从“输血产业”向“造血产业”转变,而且由“小产业”向“大产业”转变。以畜牧业为例,目前,贵州生态畜牧产业化扶贫示范项目扩展至50多个县,累计覆盖600多个乡镇、1800多个村,帮助10万多户农民就地转产创业和就业,人均年收入超过4000元。
“跳出深山找出路”——开启扶贫生态移民大幕
在黔东南州榕江县县城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丰乐小区,记者看到民居大多是五六层高的住宅楼,广场、绿地、道路、路灯等设施齐全。这里安置了来自该县最为贫困的摆拉村和摆王村390多户2000多名移民。
“现在我和老伴在建筑工地上打工,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摆拉村移民朱乔说,他们一家4口已经搬进了政府提供的安置房。“只要能从山里出来,就会有出路。”
摆拉村村主任吴宏民告诉记者,由于地处深山,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500多元,现在村里250多户中已有70%移民搬迁了。
据贵州省发改委副主任、扶贫生态移民办公室主任付贵林介绍,目前贵州农村贫困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和石漠化严重地区。在一些生态环境极为恶劣的地区,“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传统的以种养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的就地扶贫方式,难以突破自然条件的制约,扶贫投入大且成效低,要解决“大山里的贫困”,必须“跳出深山找出路”。
为此,贵州省决策者创新扶贫开发思路,从2012年6月起,拟筹资1600亿元,用9年时间将200多万贫困人口搬出大山,移民总人数将超过三峡工程移民。自此,拉开了贵州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扶贫生态移民大幕。
“总体上看,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进展顺利,实现了良好开局。”贵州省扶贫生态移民办综合处处长曾凡勤告诉记者,目前2012年度2.2万套移民安置住房全部建成,2013年度3.6万套住房也全部开工。
按照《贵州扶贫生态移民规划(2012-2020)》,到2020年,贵州将建成1041个集中安置点,对全省47.7万户204.3万人实施搬迁。搬迁对象以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石漠化严重地区、生态位置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以及民族地区的贫困农户为主;安置地以小城镇、产业园区为主;实施方式以发挥基层党委、政府和矿山积极性、农民自力更生为主,确保移民“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
铜仁市委书记刘奇凡说,通过将移民集中安置在城镇或工业园区,仅房产一项,就可显著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使深山农民也能赶上城镇化的列车,分享到城镇化的溢出效益。“农民进城后,将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打工收益,实现‘搬而能富,越搬越富’。”
“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补上全面小康最短板
自打上任后,遵义市正安县委书记王忠就时常为一件事揪心。按省里的安排,今年底,正安要“减贫摘帽”,而这一目标对许多正安人来说,多少年来想都不敢想。
正安县地处武陵山连片贫困地区,是新时期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外界有个说法叫“务正道(位于黔北的务川、正安、道真三县),吓一跳”。王忠告诉记者,正安还有17个贫困乡镇,18.7万贫困人口,占县域人口近三成;而相邻的重庆市所属区县以及同属遵义的周边区县,发展态势咄咄逼人,正安成了“发展洼地”。“我们没有退路,必须加快发展。”
正安是贵州的一个缩影。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贵州是我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据贵州省测算,截至2013年初,贵州还有1019万贫困人口,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落后全国7年,落后西部平均水平3年,扶贫开发成为贵州与全国同步小康建设中最突出的“短板”。
2012年4月举行的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奋斗五年,全力总攻“绝对贫困”,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实现3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00个贫困乡“减贫摘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500万人以内。
当前,以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和滇黔桂石漠化地区为扶贫开发“主战场”,贵州省正加快实施以县为单位创建同步小康,用具体的指标数据跟踪全面小康进程。“小康进程指标”正成为各县的“任务书”和“课程表”。
力推跨越式发展——多彩贵州令人关注
力争跨越式发展是贵州的第一要务。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加速发展,就是要使贵州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历史时期、高于西部地区同期平均水平、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在最影响经济增长、最有增长潜力、最能见效的领域创新、创高,努力拓展新的增长点。
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表示,贵州将坚持“三个不能代替”,突出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和环境质量“三项核心指标”,努力建设实实在在、不含水分、老百姓认可、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全面小康。
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下,贵州重点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经过两年多的奋斗,一批产业园区和产业项目“无中生有”,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也为贵州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曾经被称为“富饶的贫困”地区潜力逐渐凸显,更吸引了外界聚焦的目光,一批大项目、大企业相继落户贵州。
2013年7月,台湾富士康科技集团表示,落户贵州建立第四代产业园基地,并走产业研发、软件研发、云端网络等高端发展路径;两个月后,京东集团表示将在贵阳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园区投资10亿元,建设贵阳京东电商产业园,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后,将覆盖贵州省乃至西南地区的电子商务物流市场……
近年来,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让贵州步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2013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数据显示,过去五年,贵州省主要经济指标总量翻了一番以上,近两年经济增长速度排位分别上升至全国第三位和第二位;地区生产总值五年年均增长12.8%、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9%和14.9%。
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贵州还同步启动“十大民生工程”,全力补足“民生短腿”,力求以一份全新的“民生答卷”,描绘后发赶超地区包容性增长的“新曲线”。
贵州省委、省政府带领省内各族群众只争朝夕、跨越突围、消除贫困,曾经的“发展洼地”正在全力构筑“战略高地”,多彩贵州正以崭新的面貌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记者闫起磊 李惊亚 杨洪涛 王橙澄)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