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区: 打造西部新引擎

13.03.2015  12:34

  位于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交汇处的天府新区,其正式设立的时间节点,与国家新一轮大的区域发展战略密切相关。

  继沿海开放之后,我国的总体战略逐渐转变为以长江经济带串联和促进中东西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天府新区在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长江经济带”指导意见后不到一个月时间被批复设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的意图十分明显。设立新区是为了培养新的增长极,天府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表明国家在西南地区打造新增长极的意愿。未来,天府新区将逐渐成为国家竞争极核,推动整个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成为带动整个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的新兴增长极。

   重要战略考量

  在“新格局”和“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天府新区的设立,与此前的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相比,有特殊的战略考量。

  从全国层面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两大空间战略在这里交汇。成都,因其南通北达、东西联动的独特位置,成为沟通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

  从区域层面看,天府新区的获批,将与重庆两江新区形成双中心的互动,进一步强化成渝经济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对真正做实这一区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意义至关重要。可以说,天府新区的重要使命就是要把成都这一“核”做得更大更强,实现双核同步共振。

  从自身来看,天府新区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成都新机场已经确定规划选址,一期设计客流量规划为全年4000万—4500万人次,配三条跑道。天府国际机场恰好位于中国空中航线的中点。一直以来,成都都是整个西南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在担当面向欧亚的开放门户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成都双流机场2014年旅客吞吐量就达到了3750万人次,紧随北京、广州、上海,成都成为“航空第四城”。成都已和国内外180个城市建立了空中航线,开通了80条国际航线,从成都中转出发,4个小时的航程可以到东亚、东南亚和南亚,6到10小时能直飞中东和欧洲。成都也是继北京、上海和广州之后,中西部第一个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的城市。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已经有了重庆两江新区、甘肃兰州新区、陕西西咸新区、贵州贵安新区,算上天府新区,西部已经有了5个国家级新区。在一些学者看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东部地区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目前国家陆续通过建设改革试验区、经济带、国家级新区的方式推进西部开发,力求以“国家级新区”的引领来带动区域发展,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

  国家在西部频繁设立新区的背后,更多的是释放了一个信号:引导投资者“西进”,参与到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对于西部而言,无疑是绝对的利好。如果说过去城市之间错位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一种计划的思路,那么现在应该提倡在市场配置下,形成竞合式发展。特别是现在的竞争是面向世界的开放式竞争,任何单独一方经济体量都有限,只有彼此竞合发展,才能在全国甚至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探索“产城融合”理念

  成都人口占四川全省的17%,GDP却达到34%,不仅在四川,在整个中国城市中,经济效率也极高。鉴于成都发展的地位非常特殊,在未来长江上游城市群和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中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新区的设立必须考虑如何让成都更好地发展。事实上,新区的范围紧靠成都市中心区域,同时兼顾了周边县市,其实就是成都发展战略的一种延续。

  毫无疑问,天府新区出生的“先天条件”比较优越,离主城区远近适中,已经有相对成熟的产业基础,规划空间给未来发展留出了足够的余地,生态环境的因素也被充分考虑在其中。除了“先天条件”,天府新区的“后天打造”也颇具特色,集中体现在新区的规划思路和理念上。

  天府新区在规划上进行了很多创新和探索,不再延续过去“摊大饼”的城市发展思路,而是按照产城融合、组团布局、宜居宜业的思路,将新区划分为35个产城单元。每个单元都是高度开放的,人口规模控制在20万—30万,用地规模20—30平方公里。这是吸取了当前国内很多城市和新区建设的经验教训,避免“大城市病”,但同时也并非要回到过去传统的单位大院那种“前厂后院”的封闭系统。

  在小组团基础上,还有“大组团”的概念。在35个小单元的基础上,根据产业功能特色划分为“一城六区”。一城是指天府新城,这一板块已经相对成熟,今后将集聚发展总部办公、商务商业、文化娱乐等高端服务功能,这将成为天府新区生产、生活服务的主中心。而其他六区则通过生态隔离区划定主导产业鲜明的综合功能区,例如以双流机场为基础的空港高技术产业功能区、以龙泉汽车制造业为基础的高端制造产业功能区等。

  不同的大组团之间,以“生态绿隔区”相互区隔,实际上是保留了新区范围内原有的大量丘陵地带和农村地区。天府新区范围内大部分是丘陵地貌,对规划设计提出了挑战,但通过创新理念,创造出了城乡相融、望山见水的特色。以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为例,建设用地规划只占整个区域面积的一半左右,另一半面积则留给了原有的农村、河湖和丘陵山地,一方面是因为丘陵地貌本身的条件所限,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地控制建设用地、充分考虑生态因素。

  这种生态优先的理念,在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的几项大工程中,体现得尤其充分。如秦皇寺中央商务区、创新科技城、锦江生态带,每一项工程的规划、建设和扩展,都是围绕着一个“生态亮点”做文章。

   注重产业与环境融合

  成都市区地形平坦,而天府新区成都片区核心区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相比新旧并列的成都中心城区、高楼林立的高新区,天府新区成都片区核心区将呈现另一幅面貌。

  作为最为重要的先行基础设施之一,天府大道还在一路向南延伸。从施工中断处,再经过大约10分钟车程,就到了未来核心区的重心之一——创新科技城的所在地。

  规划面积为15平方公里的创新科技城,包含4平方公里的兴隆湖和鹿溪河生态区。其中位于科技城核心区域的兴隆湖面积为5100亩,大约相当于476个标准足球场大小,人工打造,投资达92亿元, 是成都市迄今最大的人工生态湖泊。作为天府新区规划建设“生态先行”理念的具体实施项目,兴隆湖生态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目前已进入实验性蓄水阶段。

  兴隆湖生态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建成将极大提升天府新区生态环境质量,对天府新区生态建设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但兴隆湖生态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不仅仅是一个湖区工程,除了生态功能之外,兴隆湖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它的产业聚集效应,因为根据规划,天府新区创新科技城将环湖布局9个特色产业功能区,而且一大批重大项目和中小企业正踊跃进驻。围绕兴隆湖,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在此布局互联网大数据、创意设计、科技研发、智能制造等产业,重点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研发、重大技术成果产业化,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研发产业聚集地。

  据了解,天府新区非常注重产业跟自然融合发展,以往都是先规划园区,天府新区成都片区核心区实行了“反规划”,就是先把绿地、湿地规划出来,再规划产业功能区。在成都片区核心区的建设重点“一城一区一带”中,创新科技城的绿化规划面积达到29%,秦皇寺中央商务区绿化规划面积为24%,锦江生态带为25%。可见,天府新区成都片区核心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十分注重产业跟环境的融合,注重生态发展。

  事实上,成都已于2012年编制了“环城生态区总体规划”,对中心城区“绿肺”划定生态红线;同时制定《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以立法的形式对这部分生态用地予以刚性保护,确保133.11平方公里生态用地永续存在。

  但这并不意味着成都完全无视利益,相反,这样做会得到更为长远的利益。比如规划建设兴隆湖,就是为了打造环境,筑巢引凤,林秀鸟自来。在兴隆湖最好的地段修建科技创新中心,有了良好的生态投资环境,一定能吸引高端产业前来。

   改革政务服务中心

  对于天府新区而言,更重要的是,新区的成立为改革政务工作提供了一个契机。

  2013年12月1日,成都市天府新区政务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天府新区管委会下设的13个机构进驻。5000多平方米的服务中心,分为企业注册登记区、经济发展服务区、建设项目服务区、国税综合服务区、地税综合服务区、社会事务服务区。除了社会事务服务区之外,其余5个服务区均是针对企业法人服务。根据简政放权的要求,成都片区核心区将针对自然人的政务服务下沉到镇(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

  在服务中心,原有的机构设置被打破,各职能机构派驻代表进驻各服务区,这一措施旨在改变行政服务碎片化和互相扯皮的问题,提供一站式服务。对于跨部门问题,各服务区可就地协商,防止问题被推诿到其他部门,增加“体外循环”。政务中心成立后,首先做的事情就是给行政审批瘦身。截至2014年底,成都管委会已经减少了30%的审批事项。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政府将简政放权视为增强市场主体作用、激发市场活力最为重要的改革措施之一。作为国家级新区,简政放权自然也是天府新区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所应进行的改革尝试。目前成都片区核心区已取消84个单独事项、取消45个事项的104个前置条件、调整15个事项的管理方式,减少61个事项78份申请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