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区为何晋升?
本报记者专访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
自2010年提出规划构想,到正式晋升国家级新区,天府新区用了四年时间。
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国家级新区是国家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区域,放在中国打造经济升级版、深化西部大开发、推进“两带一路”战略中考量,需要一批高水平的引领区域,天府新区获批是地方发展与国家部署的契合。 □本报记者 张守帅审批严格:要体现真转型、真创新、真带动
记者:与很多新区相似,天府新区走了一条边规划建设边申请“国家级”的道路,你怎么看这种路径选择?
盛毅:四川在2010年提出规划建设天府新区,次年5月,国家批准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写入其中。对四川而言,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同样需要高水平建设天府新区。
记者:2011年,大家还在猜测谁是第四个国家级新区,而在天府新区获批前数量已达到10个,很多人担忧天府新区能否晋升“国字号”。
盛毅:这表明中央层面放开了审批节奏。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布局一二十个新区很正常,何况浦东新区、滨海新区已积累了经验。我揣测中央审批程序严格,是要确保新区真正能够体现经济转型,体现机制体制创新,能够发挥引领带动性。获批理由:经济转型、西部开发都需要
记者:天府新区为什么能够获批?
盛毅:国家战略的需要。第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抢占世界经济高端,必须要有一批提升发展的重点区域,东部要有,西部也要有。第二,提高西部大开发水平,尤其在前期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重点产业培育基础上再搞增长极,也要一批这样的重点区域。筛选下来,天府新区无论是经济体量、产业基础、人才实力,都具备承担国家使命的条件。
记者:从区位看,天府新区处在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汇点,它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盛毅:上游提供资源,下游制造产品,这是过去长江流域的垂直分工模式。国家提出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就要打破这种模式,上游也可以是很强的制造业中心。天府新区要具备很强的经济实力,能够辐射西南乃至西北。从丝绸之路经济带看,西边是发达的欧洲经济体,东边是亚太经济圈,中间地带最薄弱,成为“塌陷区”。“塌陷区”包括从中亚到西北再到西南的区域,天府新区因而要发挥产业辐射、物流中枢、人口聚集、经济文化交流的支撑作用。天府“气质”:宜居宜商现代产城
记者:新区的发展目标和模式各有不同,你认为天府新区的特色是什么?
盛毅:一是培育最先进的产业,二是探索新的体制机制,三是探索一个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综合起来就是建设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
天府新区规划了35个产城一体单元。比如在兴隆湖畔规划建设科技创新城,以“天府智慧城、创新策源地”为发展定位,建设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第一平台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基地。可以说,天府新区在西部地区最具研发实力、最具创新能力,围绕电子信息产业、现代制造业、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产业,未来将会形成相当可观的规模。未来猜想:项目落地迎高潮
记者:天府新区获批国家级后,你预测会出现什么样的发展景象?
盛毅:建设天府新区,对拓展成都发展空间非常重要。过去几年,成都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保持着较快的推进进度,几条主要干道已形成。下一步,借助晋升国家级新区的效应和政策优势,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会出现一个高潮,秦皇寺中央商务区等核心组团区域的建设会强劲发力。考虑到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产业升级难度比较大,相比一般区域,天府新区的建设会显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