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凉山彝区 从“一步跨千年”到踏上致富奔康路

18.01.2016  10:57

  2015年,省级建卡贫困村——江安县怡乐镇青龙村硬化通村公路修通,为当地发展注入新活力。2015年江安县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实现4969户贫困户脱贫,3个贫困村“摘帽”。图为1月8日,记者拍摄的青龙村通村公路。 记者 何海洋 摄(航拍四川供图)



  “十二五”四川交出减贫1000万人的脱贫成绩单,眼下“十三五”已扬帆开局,为确保2020年全面脱贫,未来五年,精准,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的成败。如何更精准?“六个精准”提出总要求:扶持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户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四川是全国扶贫任务最繁重的省份之一,所以必须以超常规方式突破,只有这样才能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1月4日,凉山州脱贫攻坚决战决胜誓师大会在西昌召开,成为凉山“十三五”开局的首个会议,这正是州委、州政府释放的明确信号。17县市签下“军令状”,凉山决胜全面小康的脱贫攻坚战正式全面打响。

  4万多平方公里的大小凉山彝区,曾经“一步跨千年”,但由于多重特殊原因叠加,2010年底仍有81.35万贫困人口,这片全省贫困程度最深的集中连片特困区,成为全面小康短板中的短板,最难啃的“硬骨头”。

  “十二五”尤其是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以来,我省对这片热土频频发力,在综合扶贫开发基础上,以“十项扶贫工程”治贫精准良方,两年投入125.5亿元资金,强力推进彝区脱贫攻坚;2015年再度加码,制定7大方面17条扶持特殊措施。5年攻坚,累计投资361.66亿元,彝区贫困人口减至3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942元增长到6385.5元,正从“一步跨千年”踏上与全省同步致富奔康的历史新阶段。

  告别行路难+住上好房子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

  2015年11月,雷波县渡口乡鹿角湾村90户彝族老乡喜迎乔迁,头一回在整洁漂亮的彝家新寨里过彝族年。“2015年我们村又‘摘帽’29顶,硬化道路即将贯通全村。”村支书谭培森喜不自胜。

  鹿角湾正是凉山集中3年建设彝家新寨的227个极贫村之一,折射出彝区扶贫思路的巨大调整: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十二五”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深入研判彝区脱贫攻坚形势,脱贫精度不断提升,从“十项扶贫工程”突破,下大力气攻克行路难、住房难、社会发展滞后等最迫切问题,彝区面貌五年换新颜。

  破解交通最大瓶颈。2014年来,我省在彝区建成国省干线公路251公里、通乡油路285公里、通村公路2567公里,“十二五”累计新修农村公路7800公里,建成雅安—西昌等高速公路,完成国省干线16条34段,初步实现对外通畅、对内通达。以路突破,建成渠道580公里,解决84.72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完成11.83万户农户入户用电建设,消灭了“无电村”,基础设施全面提升。

  变“忧居”为“安居”。2014年来我省建设彝家新寨442个、住房38692户,累计实施彝家新寨建设1454个、12.16万户。一改人畜混居一室、同处一院现象。

  教育治本+产业造血破解贫困根源性难题

  “如果没有‘9+3’政策,我读完初中就得回去种田或者外出打工了。”阿欧马立是2015年到四川核工业技师学院汽车维修专业学习的新生,作为彝区“9+3”免费职业教育的受益者,知识的力量使阿欧马立看见脱贫的曙光。

  过去,受限于教育条件与教育资金,彝区成年人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6年。而今“穷根”正被斩断。我省始终把民族教育作为彝区扶贫治本之策。在巩固“普九”成果基础上,严格落实县长、乡(镇)长、校长、村长、家长“五长负责制”,做好“控辍保学”。至2014年底,大小凉山小学、初中净入学率分别达97.99%和77.37%。2014年来,“9+3”免费职业教育政策让1万余名彝区学生到内地就读,一人读书就业带动一家脱贫的愿景正在实现。

  产业则是另一项造血之策。“十二五”期间,我省在彝区重点培育生态、设施和光伏农业以及乡村旅游、电商等富民产业,每年选派1930名技术人员对口支援指导,共建设马铃薯种植基地县13个,建成高标准农田35万亩,发展花椒、核桃基地、竹产业林、工业原料林共68.67万亩,建成家庭农牧场90个,凉山环太苦荞、乐山金凉山等一批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产业富民日益成为彝区扶贫的核心支撑。(成博 记者 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