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出土重要文物将亮相
石棺。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摄
西汉时期的陶网坠组合。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摄
中新网成都8月11日电 (贺劭清)记者11日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向家坝水电站淹没区出土的重要文物将于本月23日首次与民众见面。本次展出的400余件珍贵文物跨越新石器时代至明清,包括化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器皿、石柱地遗址出土的战国巴蜀文字印章、斑竹林遗址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棺等。
据了解,向家坝水电站是中国“西电东送”的重要电站之一,淹没区涉及四川、云南两省。向家坝水电站文物抢救与保护工程始于1991年,是迄今为止四川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基本建设文物保护项目。
该工程在地下抢救性挖掘出文物3万余件,在地上异地搬迁复建清凉寺、禹王宫等44处文物,为研究蜀人南迁、南方丝绸之路、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提供了新线索。
“20年来首批从事该工作的考古专家、学者已经退休,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让更多人知道,国家大量投资、专家花费毕生心血所抢救保护的到底是什么。”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高大伦指出,向家坝水电站文物抢救保护工作中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将川南的历史上溯了3000年,而秦灭巴蜀以后的文化遗存则为研究蜀人南迁和南方丝绸之路提供了新线索。
高大伦介绍,向家坝水电站文物抢救保护工程在石柱地遗址发掘出的巴蜀印章雕有类似星芒和太阳的图案,与三星堆、金沙遗址发现的图案相似,有助于推进对三星堆、金沙文明的研究。
向家坝水电站涉及搬迁复建的文物共有44处,涵盖寺庙、宫观、会馆、祠堂等。本次展览将用场景复原的方式,形象的展示明清老街古老的石板路、两侧小青瓦悬山式屋面、二至四进四合院的原貌,对清凉寺、万寿寺等大型古建筑以模型的样式展出。
据悉,向家坝水电站地下文物抢救性发掘工作已于2012年结束,而地上包括清凉寺、禹王宫在内的44处文物异地搬迁复建工程预计于2017年全面结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