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路,在坚守信念的征程中-追记马边7位罹难同志(下)

31.03.2016  11:59

  □本报记者 梁现瑞 王成栋 吴亚飞

  3月11日,乐山市公路管理局局长王川等4人的追悼会在当地殡仪馆举行,室外,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无声地浇灌大地。

  李辛来了。李辛是广元市公路管理局局长,头天,他连夜从广元出发,驱车500公里赶到乐山,为了见王川最后一面,送老友们最后一程。

  是什么力量,让这群老友和这条路、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的人难舍难分?又是什么,让他们甘愿把青春、热血和生命留在这里?

  探出来的新路——

  真正的路是靠深入实际,用脚走出来的

  王川一生都在修路,但他更喜欢探路。王川遇难的前三天,乐山市交委公路养护管理科副科长张学俊刚勘察过峨马路峨边段,她劝王川“不必去了”。

  峨马路其中一段的建设,有两个方案一直争论不休,一个是打隧道,全长7.1公里,另一个需要绕道,全长12公里。相较之下,前者耗资更多,而后者串联村庄更多。在这之前,关于这条路线的方案,大家已经研究很多次了,现场也去过很多回,闭着眼睛都能画出图来。“可是王局长说不到现场没有发言权,坚持要自己去。

  在女儿王希的印象里,父亲王川一直很忙,跑工地、跑现场,一直在路上。2005年,母亲在成都刚做完手术三天,还未来得及拆线,王川就返回乐山,因为“有紧急公务”……

  2008年5月12日,特大地震来袭,正在公路局开会的王川,抓起衣服奔至楼下,途中还扭伤了脚。可他还是喊:“兰洪,快发动车,去峨眉山。”路上,远在深圳的二姐打来电话。王川简单说了几句,拜托她转告妻子自己很安全,请他们不必惦记。这一走,就是一个星期。

  路是靠脚走出来的,不深入实际,就找不到真正合适的路。这是王川的信念。无论是修有形的路,还是找无形的路。

  2007年,四川启动公路养护管理机制改革,征收燃油税取代养路费(即“费改税”),道路管护支出将由实际使用者承担,改革遭到了部分客运单位的抵制。原因是,这会导致不少长途客运路线成本激增。

  时任四川省阳光运业有限公司乐山旅游客运分公司经理的陈文全回忆:成都跑一趟乐山,往返需要用油36升,每升增加1元的燃油税,成本就增加36元,“不能保证上座率的话,可能要折本。”为此,运输企业一度拒绝按时发车。

  面对僵局,年轻的同事忍不住了:“改革要推行下去,先抓两个典型才行。

  “不能简单粗暴压制,要想办法解决。”关键时刻,王川和负责运输管理的同事深入企业,和公司负责人、司机、乘客,心平气和地摆问题、谈出路。

  面对气势汹汹的企业和司机代表,王川问:“你们愿意替别人交养路费吗?”“不想。”众人异口同声。

  “那好,燃油税的初衷就是这个。困难是暂时的,我们一起找出路。”气氛,就这样缓和下来。企业和司机代表,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开了。王川边听边记录,“你们说的情况和意见,我们会认真考虑。

  在他的推动下,乐山市交委、市物价局等部门连续召开听证会,适当调整部分路线票价,并对客源较少的路线保留一定的养路费补贴。这一模式,被省内不少地方借鉴。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广元的李辛结识了王川。

  深入实际,深入一线,这是乐山市交通系统的传统。马边县交通运输局局长助理曾德林刚到马边工作时,正逢全县启动彝家新寨建设,原本安排在办公室工作的曾德林,主动向领导请求到公路建设指挥部。2009年实施的11个彝家新寨建设村分布在8个乡镇,曾德林坚持每个星期都跑一遍现场,了解群众的想法,参与测量规划、土地调整、纠纷处理……很快就成了群众的“老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