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列 创造全面小康的幸福事业

24.08.2015  16:00

 

 

 

        □张文良/文 张玉洁/图
    小康路上,决不让一个老乡掉队。
    在决战决胜扶贫攻坚这条道路上,广元市利州区一直步履铿锵。经过几年持续努力,该区贫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30176人减少到15858人,贫困发生率从15.12%下降到9%。
    利州区委七届十次全会提出“率先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施 “1715”扶贫攻坚行动。到2017年,54个贫困村4250户15858名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全市、全省乃至秦巴山区率先摘除贫困县“帽子”,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走在前列,既是引领,更是带动。既有细节的一招一式,更有群策群力的布局谋篇。
    全区32名县级干部到联系点开展精准扶贫专项督查调研;《精准扶贫驻村帮扶工作纪律要求》、《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出台;区委七届十次全会专题部署扶贫攻坚工作……这是利州区委、区政府对全面小康战略的深刻把握,更是对贫困群众热烈期待的积极回应。
精准着力 啃下硬骨头
    “边远贫困山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坚决啃下这块硬骨头、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这是32名县级干部实地调研后的共同心声。
    “2017年倒计时模式已开启,精准扶贫工作等不得、拖不得、慢不得!”区委书记刘襄渝告诉笔者,“在扶贫攻坚战中,我们既要注重小规模区域开发,解决贫困地区整体贫困的共性问题,更要针对贫困人口个性问题,采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的方式精准施策。
    决心笃定,行动有力。全区73个行政事业单位3109名机关事业干部包带7535户城乡建卡贫困户;54个贫困村 “第一书记”培训紧锣密鼓;区乡两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层层签订脱贫责任书……
精准定制 个性化帮扶
    “2015年,栽培袋料香菇1万袋,天麻2000棒,种植魔芋2亩,家庭人均纯收入6000元;2016年,栽培袋料香菇1.5万袋,种植魔芋3亩,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2017年,栽培袋料香菇2万袋,种植魔芋4亩,家庭人均纯收入10000元……”白朝乡魏子村4组贫困户余泉家墙上,三年脱贫规划十分醒目。这只是利州区脱贫“菜单”私人定制的一个缩影。
    如何精准路径,利州区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方式,切实找准贫困根源,逐村逐户制定差异化、个性化帮扶方案和措施,真正实现贫困人口精细化管理,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贫困对象精准性扶持。
    与此同时,利州区还全面实施 “六个一批”,对全区15858名贫困人口按照致贫原因进一步摸底,分类细化到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异地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灾后重建帮扶一批、新型主体带动一批,年均减贫5000人以上,力争2015年摘帽11个贫困村,2016年摘帽20个贫困村,2017年摘帽23个贫困村。
精准路径 打响攻坚战
    “小岩村,变化多,柏油马路修上了坡。山尖尖儿上,也不愁水喝。洋楼盖得亮闪闪,家家都是好景点……”走进工农镇小岩村,谁也想不到,3年前这里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在以“幸福美丽新村”为载体推进精准扶贫的系列 “组合拳”下,全村436户,家家建起了青瓦白墙木格窗的川北农家小楼。随着基础设施改善,土地集约化,劳动力纷纷向二三产业转移,村里从事运输业的13户,商业经营的28户,农家乐的17户,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
    8月20日,区委七届十次全会提出将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安居扶贫工程、交通扶贫工程等扶贫十一大工程,初步测算,2017年实现54个贫困村15858名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区财政要投入11亿元以上。区财政新增财力的30%要用于扶贫开发,每年专项扶贫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不低于55%。
    扶贫攻坚路上,利州频频出招——变扶贫部门“单兵冲锋”为各行业部门 “全民皆兵”,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再造和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将不断增加贫困村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探索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打造智慧农村;深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实施意见出台,点燃社会爱心导火索;扶贫工作年度考核办法即将出台,指挥棒将引导各地精准攻坚……
    锁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主攻方向,摘掉54顶“穷帽”,利州全面打响扶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