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扶贫开发工作重在行动 贵在实效

27.05.2014  11:00

  “贫困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块短板,要站在关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高度,进一步认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增强扶贫工作的责任感。”5月23日,在国土资源部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召开第二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部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张少农语重心长地说。正是靠着这种对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高度责任感,国土资源部在长期坚持的扶贫工作中做出了实效,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并多次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

   帮助理出发展思路

  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迫切,但在如何脱贫致富的问题上,很多地方把注意力更多放在伸手要项目、要资金上。

  如何帮助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走出这一“等靠要”的思维模式呢?国土资源部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先帮助贫困地区理出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具体讲,就是通过帮助贫困地区制定高起点规划,用规划统引领发展思路。

  作为乌蒙山片区联系单位,国土资源部协调国务院扶贫办组织召开片区省级实施规划评审会,四川、贵州、云南三省省级实施规划已经报国务院扶贫办备案审查,三省乌蒙山片区县级实施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同时,国土资源部专门印发实施了《建立国土资源部乌蒙山片区基层扶贫联系点的意见》,将调查研究、当好外脑作为扶贫工作的一大重点。实施过程中,国土资源部32个司局和单位赴基层联系点调研,并形成了调研报告。总督办、规划司、科技司、执法局、机关服务局、信息中心、油气中心、财务中心、评审中心等司局和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亲赴联系点调研。执法局、地调局、地科院、机关服务局等司局和单位,还结合自身职能提出了具体的帮扶措施。部扶贫办还对这些调研成果进行系统梳理,按照部内解决和协调其他相关部委解决两类完善了需求事项和支持意见。

  着力提供智力支持,国土资源部执法局组织由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发展、移民几方面专家组成的国家特邀国土资源监察专员,到自己的扶贫联系点四川屏山县进行专题调研,为屏山发展“号脉”。监察专员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向地方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县”为根本,探索生态移民产业开发的新思路,并建议县政府申报“国家生态移民产业开发试验区”,发展生态环境治理、库区原生态旅游等产业项目。屏山县高度重视这些意见建议,将之落地在实际发展计划中。根据监察专员提供的信息,屏山县参加了2013年亚洲教育论坛年会中的“生态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对屏山进行了宣传推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部执法局还牵线搭桥,协助屏山赴江苏省经济发达市县考察,学习先进技术、人才、产品和管理理念,并与发达市县建立结对帮扶、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从而帮助屏山县在实现定向产业转移、订单劳务输出等方面取得突破。

  中央地勘基金中心在扶贫中探索建立了调研沟通机制。他们在坚持进村入户、深入到贫困群众家中的同时,将工作的重点放在调查研究上,通过调研帮助贫困地区摸情况、查原因、理思路,形成成果后再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然后再将部门意见及时反馈到贫困地区,初步构建起上下沟通、横向协调、反复提升的新思路形成机制。

   让贫困地区群众靠地脱贫

  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土地质量等级低、产出能力弱,是我国贫困地区群众面临的共性问题。国土资源部在扶贫工作中发现,提升土地质量、提高土地产出,是解决贫困地区群众吃饭问题的重要基础。为此,积极推进贫困地区的土地整治成为国土资源部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之一,在扶贫联系点试点进行全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推进中低产田改造,2013年,在贫困地区安排土地整治项目1735个,有力地促进了贫苦地区农民的脱贫致富。

  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中,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积极创新管理机制,收到了依托项目帮农民增收、土地整治资金投入效益提高的双赢效果。该司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创新土地整治实施模式,实行“以补代投、以补促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耕地质量建设等工程建设新模式,政府负责规划设计和验收两头,农民集体负责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用国家的钱、整自家的地,这样,就能做到用较少的钱、整更多的地,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既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又增加农民收益。“直接将土地整治项目交由土地承包群众承担,不仅可以为群众带来一笔不小的现金收入,而且由于形成了业主自己施工的新模式,在土地整理质量普遍提高的情况下,成本仅相当于市场招标形式的一半左右。全面推广这一模式后,国家原计划投入资金的惠民数量也将扩大一倍左右。”该司司长严之尧说。

   发挥行业优势,打造脱贫的“造血机

  贫困地区一方面堪称“穷山恶水”,另一方面却矿产资源丰富。在扶贫工作中,国土资源部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在帮助贫困山区解决生存条件的同时,还帮助找水找资源,从根本上提高贫苦地区自身的“造血”能力。

  国土资源部将连片特困地区纳入突发性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重点实施了调查评价、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搬迁避让与治理工程。仅去年一年,部领导和有关司局负责同志就先后30多次赴重点地区调研指导工作。针对重大隐患点开展应急演练,全国共组织开展演练4600多次,参加人数达50多万人。2013年起连续8年每年安排10亿元,用于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针对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紧缺的现实,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编制了《乌蒙山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总体方案(2013~2015)》,计划利用3年时间,在严重缺水地区打井150多眼,预计可解决100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地质专业技术优势的发挥,在解决贫困地区群众基本生活、安全问题的同时,还为大家找出了一座座脱贫致富的“金山”。以乌蒙山片区为例,地调局通过部署基础地质调查项目,在四川凉山州昭觉县发现4处铜矿化点,在贵州毕节发现铅锌、锰、重晶石等找矿信息;通过开展1:5万地面高精度磁测、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后,新发现铅锌、铝土、铁(稀土)、磷矿点9处;通过开展系统研究,在乌蒙山片区内共圈定11个找矿远景区。

  一系列的地质发现让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了新的增长点。中国地质调查局通过设置特色农业区土地质量调查等项目,在贫困地区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富硒土壤调查等,为这些地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重要基础。如赣南地区的农业地质调查为赣南优质脐橙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四川屏山县富硒土地资源的调查结果,已经引起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直接拉动省基金在该区继续开展工作;贵州威宁地区土地质量调查成果,为地方政府划分优质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奠定了科学基础。